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各类投资工具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财富管理机构、家族办公室开始从大类资产配置视角寻求长期稳健的回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理财市场从不缺茫然过客,亦不缺转瞬流星,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资寿星少之又少。大浪淘沙,股海沉钩,后视镜评论是非功过,决定长期收益表现的或许不是信息,不是技巧,甚至不是大势,而是理财观念的格局。将股票、债券、期货任意资产单独审视,都会发现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即谈好处大家趋之若骛,谈风险大家避而远之。实际这都是人作为“经济人”的本能表现。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经济人”实现趋利必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思考金融危机与经营模式的关系,探讨危机中分业和混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将获得内在动力 <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是一切企业家拼搏进而促使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所谓"没有永久的交往,只有永久的利益",即此意也.利益的物化就是财富.财富是一切企业家业绩的物质体现,也是广大企业家追逐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中国,工薪阶层主要靠工资薪金收入,很少是通过个人理财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理财就是买股票、买基金。这是一种误解,是把理财和投资混为一谈了。事实上,理财和投  相似文献   

5.
某种程度上讲,理财师的职业道德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赢得客户的尊重,决定着理财行业的未来。这要求理财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畏之心,对自己的工作有敬业精神,才能赢得公众的尊重,赢得顾客的尊重信任,赢得未来。古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对这个为利的过程,又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前提。今天,在理财领域,少数理财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打破了"取之有道"这一原则,做出一些违背理财师职业精神的行为。几个月前,业内曝出一保险公司银保经理因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进行集资诈骗入狱新闻;一些不正规的P2P公司打着"高收益,无风险"的旗号,做一些  相似文献   

6.
陈斌 《中国外汇》2011,(9):36-37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即谈好处大家趋之若骛,谈风险大家避而远之。实际这都是人作为"经济人"的本能表现。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经济人"实现趋利必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思考金融危机与经营模式的关系,探讨危机中分业和混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素娟 《理财》2006,(11):10-13
在全球数万亿规模的IT通信市场高悬“必杀令”,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资本江湖“组建”特色独具的“打港办”——该“办”年度经费预算据传高达4亿多元,一场由爱生恨的“父子”财富战争,他最终还是被华为逼上“绝路”……  相似文献   

8.
银行改革争论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煜辉 《银行家》2006,(2):54-57
外资蜂拥抢滩看中什么? 我们并不否认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先进管理文化的可能。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什么最具有价值,采取何种方式的合作最符合外资全球战略,我想这是更为有意义的思考问题的视角。笔者认为原人民银行研究员陆磊的三重价值判断是比较中肯的。其一是垄断价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9.
<正> 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必然要转换经营机制,使之走向市场。笔者就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市场是经济的总裁判,农村金融部门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才能争利于市。《史记·货殖列传》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经营者.当以利为目的,这是古往今来的一般常识。农业银行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实行企业化经营已成基调.农行必须同其他企业一样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才能在金融机构林立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原有体制下,农行作为  相似文献   

10.
《新理财》2003,(6):34
在中国做事,无疑要懂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问题是我们正走向世界范围的角逐.一个中国文化,够吗?应该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还需要津津乐道企业文化,实在是因为人类先进文化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依然相当稀缺.我们遵从"中庸之道",遵从"儒商天下",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占老的一句谚语证明了国人无非也是亚当·斯密笔下的"经济人".面对企业财务这块蛋糕,恐怕人人都想做操刀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