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约翰·但恩的爱情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的爱情诗按时间划分表现为单纯表现情欲的艳诗,表现婚姻的婚恋诗,以及人灵分离的悼亡诗,这正暗合了他在宗教信仰上心灵挣扎的心路历程,即约翰·但恩爱情诗歌与他本人的宗教信仰在心理机制上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2.
进入康雍乾盛世以后,秀水朱氏家族中的诗人表现出由进取转为退缩的迹象。反映在诗歌上,便是从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转变为深入观照和审视自我心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朱彝尊的从弟朱彝爵,其《鹤洲残稿》中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生意识。他笔下的山水已被诗人主体化了,传达的是诗人的内心境界;还有不少描写贫穷生活的诗歌,但悲苦之吟中不乏悠闲之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是超脱的。就思想和艺术的同一性而言,描写真挚、抒发真情是朱彝爵诗的一大特点。但过于注重个人命运和内心体验,儿女情浓,风云气少,则是朱彝爵诗词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一生创作的无题诗主要包括爱情、政治、人生三个主题,诗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使得他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式,诗的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形态。诗的意境与人格境界有着交融和谐的关系,它为伟大诗人和优秀诗歌的产生提供了微妙的空间。诗的意境蕴涵了人格境界,人格境界孕育于诗的意境中,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既有共通之处,但又不能完全替代。诗的意境同政治人格境界、伦理人格境界、自然审美人格境界分别有着不同关系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诗人通过对一战后的精神空虚、爱情枯竭的描写,揭示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和文明衰落。该诗运用旁征博引、象征、意识流等创作手法和独具匠心的谋篇结构,表现了诗歌主题力度,加强了诗歌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谢灵运之前,东晋诗坛上“玄言诗”占统治地位。谢灵运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别具一格的语言和新颖的内容,打破了诗坛上的沉闷滞浊状态,给诗歌注入了清新气息。他把山水当做一种独立的美来对待,歌唱、赞美山水。自然山水成为其诗的主体,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了作者的视野和艺术表现领域。谢灵运使两晋时初见端倪的山水诗,发展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实现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关键性的演变。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于坚尽管提出了"诗不抒情"的观点,但并不能说于坚诗歌完全拒绝了抒情性。通过考察其具体文本,我们发现于坚诗歌只是在抒情策略上呈现出不同。冷叙述、意象的淡化、将情感融入语感之中等都是于坚诗歌中常见的抒情策略,也大大拓展了现代诗的表现域度。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中国的诗歌传统,顾城是个异质的诗人。在他同时代的诗人中,很少有人如他那样执着于一个纯净的诗歌世界。这个诗的世界在中国是很稀有的,但如果把其放在世界范围中去审视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精神上的共鸣。本文通过对顾城与荷尔德林等诗人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的阐释,以期加深对顾城诗歌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以音乐家气质入诗,是王维山水诗创作的重要特色,他在诗中大量撷取自然音响,并用寓声于境,声色并举等艺术手法进行精妙描写,使诗歌取得了“有声画”的艺术效果,受禅宗影响,他用自然音响组合营造的意境氛围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是空灵寂寞。对于自然音响的精妙传达,亦使其诗歌摆脱了实情实境的束缚,具有无限广阔的延伸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叙事诗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并且成为后世楷模。他的叙事诗大多表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反思,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的叙事诗模式多种多样,但风格始终保持基本一致。在他的诗歌中,叙事永远只能作为一个手段为他的诗歌主旨服务。  相似文献   

11.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由131首短诗组成,写出了诗人在丧友之后的沉痛心情,真挚而感人,此诗记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并谈及当时困扰人心的许多问题:如上帝与自然、善与恶、生与死的关系等,而其核心主题——科学发展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和权衡,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危机"。被誉为"人民诗人"的丁尼生,以诗歌的形式,为民众和自己寻找"信或不信"这方面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言情话语是金庸小说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旧武侠小说中的点缀和附庸的地位进入到作品的中心,成为话语主题。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情爱故事、情爱典型和情爱描写,并且在大部分小说中,男女情爱都和主人公命运紧密关联,言情话语已经上升为了小说的艺术本体。与此同时,也使武侠小说实现了类型超越和综合,可称之为“侠情小说”,由此也引起了读法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致羞涩的情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关于时间的诗。马维尔将玄学派的博学注入到诗歌中,引经据典,让读者在时空中漫游、超越,巧妙地将一首充满欲望的爱情诗升华为一首关于时间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14.
《诗经.蒹葭》历来被世人认为是情爱诗的典范,关于诗中“伊人”形象的分析也是众说纷纭。文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首待字闺中的女子求偶情诗,“伊人”是想象中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倾城之恋》从表面看只是都市男女情感游戏,但是这游戏中,可以看到了中西文化的撞击,由此反映出张爱玲自身的文化矛盾。  相似文献   

16.
今道有信在《关于爱》中探讨了技术关联时代爱的危机和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在《关于美》中,就爱与美的关系提出了"美是存在的恩惠和爱"的命题,将爱置放在了现代性语境中,并赋予它以存在论的意义,但全部讨论没有脱离精神现象学的视野,没有摆脱意识——理念——艺术的范围。美存在于人类生命的根底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表征;现代社会爱的危机首先是美,即生存本身的危机,因此,对爱的命运的探讨和爱的形而上学的建构只能立足于存在论。  相似文献   

17.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主题可划分为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其表层主题是主人公的爱情之歌,但是爱情悲歌;其深层主题是反映了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空虚和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8.
从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的现状分析入手,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在宗教活动及信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意识形态的成长、文化选择的能力等方面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以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国家有关宗教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从依法规范高校学生信教行为、建立宗教教育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规范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向以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在其代表作《渭川田家》中一如既往地展现了闲逸恬适的田园生活以及自己淡淡的惆怅,而诸体兼擅尤以叙事抒情诗为世人称道的伟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作《日暮》中则同样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图,但其感情却是纷繁复杂而又刻骨铭心的.同是写田园,一个是情结,一个是情殇,二者相同点与不同点,背景与原因如何,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小说《简·爱》与《恋爱中的女人》中两桩婚事有"形同":简·爱与罗切斯特以及厄秀拉与伯金都收获了圆满婚姻;两桩婚姻更有"神异":两对恋人爱情历程存在着质的差异,这一差异折射出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D·H·劳伦斯在女性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