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缺陷”并不是指员工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第一次做就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其核心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风险预防上,做到在每一个工作场所和每一项工作任务中预防。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理论就是指以资产投放为中心,以确保资产质量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过程的再造与优化,更快、更佳、更经济地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入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中第一次就符合要求,从而创建信贷管理严密的、预防为主的、可靠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2.
3.
4.
完善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有利于维护银行合法权益,规避和化解经营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和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琳 《福建金融》2006,(5):32-34
我国银行业在转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且大部分不良资产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本文根据四大商业银行公布的年报中所披露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对四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和其他的外资银行之间具有差距,如何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完善是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愉 《浙江金融》2006,(5):50-51
德隆事件、农凯事件以及一批“问题富豪”的纷纷落马造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给我国金融界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一次又一次冲击了我国的信贷管理体制。每当这些事件发生后.各家商业银行都会对事件进行剖析和反思.总结各自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希从中汲取教训,完善内部管理.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改革风潮中.并且各家行都声称建立了具备国际水准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但为什么这些民营企业集团能屡屡闯荚.突破政策底线?这究竟是外部环境所致.还是内部管理的缺失,或许还存在着某些复杂的心理效应?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带来了哪些警示.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武汉金融》2001,(1):59-59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资产剥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资产剥离绝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实际操作的失误以及认识上的偏差,目前的资产剥离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资产剥离额度较少,不能满足国有商业银行减负需要;二是资产剥离违背初衷,有剥优不剥差现象;三是剥离后的资金不到位;四是后续管理滞后,逃废债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增福 《浙江金融》2006,(11):19-20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宏观凋控的加强、监管当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然而,若考虑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看来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为“明降暗升”。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银行的资产剥离,  相似文献   

11.
零缺陷”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有质量完美的产品,并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零缺陷"产品与"零缺陷"决策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信贷业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银行信贷风险,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都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贷款数量仍然较大,贷款潜在风险较高。把好贷款准入“门槛”,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环,但这只能将风险信贷客户挡在门外。对于客户踏进“门槛”后形成的现实风险或潜在风险,只有通过积极而有效的贷后管理去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分析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大型商业银行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创新与调整信贷管理重心和方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从信贷规模比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信贷规模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幅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互匹配的。如果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远比不上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发达,我国企业融资的绝大部分仍然依靠银行信贷这一单一渠道,银行信贷规模并不高。流动性泛滥或通货膨胀的出现不能简单归因于银行信贷。从国内因素看,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时期顺应经济周期发放贷款,表现出较好的信贷控制能力。2006年开始出现的逆周期不能简单地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发放的失控。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贷比适度,信贷资产质量处于历史比较好的状态,表明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信贷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题目是近几十年来才讲得多了,70年代以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提得不多,早期的银行讲得就更少。那时的银行似乎开了就赚钱,所以,曾有段时间形容银行家是“3~6~3制”,即存款利息3厘,贷款利息6厘,每天下午3点之后打高尔夫球。它描绘了当年银行家们悠闲、安定的工作状态。50年代后,全球金  相似文献   

20.
当前商业银行资金信贷管理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海 《中国金融》2006,(14):57-58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信贷管理出现的新变化 据调查,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各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层分支行的资金管理和信贷管理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表现为“五个转变”: 资金管理从差额管理转变为全额集中管理。传统上,商业银行对基层分支行的资金管理采取差额管理方式,即基层分支行根据自身资金来源自主安排资金运用,实行资金自求平衡,只有当资金出现差额即剩余或短缺时,才向上级行存入或借入。2006年,烟台市各国有商业银行除中行继续实行传统管理方式外,工行和建行已经实行、农行即将实行全额资金管理,即省分行对分支行实行“统收统付、集中调配、统一计价、即时监控”的“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