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全球性生产网络的建立和产品内贸易的不断增长。产品内分工基础上的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它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 相似文献
2.
产品内贸易理论是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其实证研究主要围绕生产转移对美国国内劳工市场的效应而展开。截至目前,这一理论已经显示出了对当今国际贸易格局、尤其是中美之间贸易格局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贸易理论走过一段漫长的历程,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文章通过分析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揭示贸易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一些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其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文章从四个方面探索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内在逻辑,由此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如何不断突破理论局限性和完善自身的。 相似文献
5.
6.
7.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评论》2007,144(2):135-139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明显特征,带来了世界贸易性质的改变与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大量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方法与结论等得到拓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影响看,国际垂直专业化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而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之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更为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该理论的分析基础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下。其基本假设: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他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能流动;各国对商品流动不加干预。同时,把国家比较优势作为解释贸易发生机制的主要依据,市场则是协调国际分工的惟一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有全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4-106
正确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指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云南省在国际贸易中,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同时也存在劣势方面。云南应该用正确的国际贸易理论来指导自己,扬长避短,尽快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性缘于它是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考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对比较优势理论与世界产业转移、贸易与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仍然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从方法论比较上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总体动态方法,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则采用静态分析,侧重个体和纯粹经济技术问题研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排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的科学性,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也决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的贸易形式的出现以及贸易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规模报酬思想解释贸易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通过规模报酬递增的角度,对它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贸易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中的应用和发展做了相关的回顾和评议。我们发现,规模报酬思想在新兴贸易理论中的应用更能解释当前的国际分工和现实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突出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即为出现了以纵向专业化为基础的全球性的产品生产协作,即原来集中于一国或一地的产品生产现在分散到了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某特殊阶段或零部件与组件的生产,从而使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了产品的内部,我们将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intra—product trade,参见Amdt,1997 and 1998)。产品内贸易不同于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重新活跃起来,不但在量上构成为国际贸易显著增长的原因,而且成为国际贸易流向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根据Feenstra与Hanson(1997)的计算,美国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购买量的比例从1979年的8.6%上升到了1990年的13.9%,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比较优势理论,也称比较利益说,最早可追述至亚当·斯密。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他的理论也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斯密强调分工以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又被称之为内生比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内分工的产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而形成的.这种生产模式改变了跨国公司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将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全面的分解.由此可见,产品内分工的盛行,对当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造成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此对这一现象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从新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对知识、技术和分工专业化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发展我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内分工的产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而形成的。这种生产模式改变了跨国公司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将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全面的分解。由此可见,产品内分工的盛行,对当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造成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此对这一现象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9.
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本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本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摘要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本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本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产品内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重点研究了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及其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