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是在假定家庭出生人口内生和一个增长的人力资本收益率的基础上来分析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模型来说明上个世纪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变动的影响。我们证明了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中国的人口由一个低水平的均衡转变到了一个高水平的均衡。在我们的模型中,最重要的假设就是人力资本收益率是由人力资本的累积程度所决定。当人力资本丰富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收益率和人口出生率有很高的相关性;在另一方面,当人力资本相对稀少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所导致的产出率比人口出生所导致的产出率低。因此,在一个人力资本有限的社会中,将会出现高生育率低人力资本累积率,而人力资本丰富的社会则是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均衡。一个是具有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的低水平均衡,另一种是低生育率和高人力资本的高水平均衡。  相似文献   

2.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其转化程度制约着经济现代化的步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技术层面上看,二元结构的转换是实现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生产函数的趋同,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传统部门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传统部门在择优转移下的人力资本流失固化了二元结构,所以公平教育和完全市场则成为二元经济成功转化的两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问题。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经济的严重分化。其表现是以城市经济体为主体的现代部门不断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替代传统部门的功能,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传统部门的人力资本缺失,导致了农村落后、农业停滞和农民贫穷。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而农村经济愈加落后于城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逐步解决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要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推进,减少农民数量,即实现乡——-城人口转移,彻底消除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乡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农业是弱势产业,在我国,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对农村的发展不给予支持,那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很难改变,甚至还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古典经济理论中关于城乡关系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过大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必须在分工水平提高和分工组织演进的视角下才可能得到解释,而这表明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经济是国家长期实行"重城市,轻农村"政策带来的后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必然结果。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会持续存在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在描述二元经济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其带来的危害,分析了二元经济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协调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狄前防  原梦  马海畅 《商》2012,(5):147-147
根据刘易斯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当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农村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移,直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二元结构消失为止。但是,我国从2004年即开始出现民工荒,2009年下半年再次出现民工荒,而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高达3:1,农村未转移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人,仅仅用人口红利消失、民工工资低并不足以充分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本文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用工荒"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导致"用工荒"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企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增加,探讨了企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新途径,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跨部门流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并为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坦 《中国市场》2014,(26):72-77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世界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从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向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转变,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本文分析了安徽省人力资本现状,并运用改进后的有效劳动模型对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建设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实现安徽省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商》2015,(4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目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大障碍,它一般是指社会化生产为主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对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二元化特征突出。本文针对湖南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制定相应发展对策,这对于促进湖南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口红利不等同于人口转变,本文将人口红利的内容扩展至人口结构、 人力资本和劳动资源再创造三个方面,形成广义人口红利概念.理论分析表明,广义人口红利引发产业结构变迁,该"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进一步地,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及面板分位数回归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广义人口红利对制造业结构的影响在面临行政距离、 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时表现不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持续显著.人口结构的变化带动整个产业增长,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的提高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促进作用较大,而邻近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则引起本地区产业波动.此外,人力资本在发达经济体的作用是落后经济体无法比拟的,劳动资源再创造对经济的作用基本呈现U型.  相似文献   

10.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忽视了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中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加以剖析,提出了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丽军  郑平 《商业研究》2005,(15):37-39
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合理解释经济增长的趋同,围绕增长趋同之谜,内生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分析与探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金融趋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显著现象。金融趋同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趋同有多种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对Dowrick和Rogers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在一个框架中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修正Dowrick和Rogers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1-2005年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既有新古典收敛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有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收敛机制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过渡,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均不同程度地表明:贸易对经济增长收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从理论上总结了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机制,同时综述了贸易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各种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贸易的确有助于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收敛。  相似文献   

17.
欧洲经济一体化、区域差距与经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差距吗?本文对1994-2005年间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塞浦路斯与欧盟15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趋同分析,结果发现该25国存在σ-趋同和条件β-趋同。并认为制度趋同是经济趋同的基础,落后国家人均物资资本和人均技术资本的增加以及来自欧盟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是促进该25国趋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遵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能导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相反差距却是在拉大。这个部分原因是泛珠三角大部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似性很大,产业趋同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导致现有的及潜在的比较优势难以实现。同时,通过经济计量模型我们却得出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泛珠三角经济收敛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泛珠三角实现区域经济收敛的应对策略是泛珠三角各省区在参与合作的同时深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改善区内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东亚货币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其他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趋同走势是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之一。在同时允许非对称收敛速度和收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且令结构变化的形式、个数和时点均内生决定的情况下,对1978—2011年中国与十个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仅与日本、印尼和泰国存在经济收敛,且收敛速度存在非对称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金融、贸易和人力资本角度考察了经济收敛的成因,并给出东亚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经济收敛理论的基础上,对安徽省1991-2011年区域经济的收敛性进行β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阶段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是引入工业化、市场化和地区虚拟变量后,该省呈现β条件收敛。另外,该地区在被分为三大区域后,除了皖中以外,皖南和皖北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俱乐部收敛。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缩小省域经济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