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一个扩展的劳动力需求动态计量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对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检验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出口、国内需求对制造业就业有显著正的影响,出口的就业影响效应大于国内需求;进口渗透以及出口导向引起的生产率变化对就业有消极作用,但都不显著;劳动力市场刚性对就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进口贸易、R&D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6~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总量变动的影响及影响的部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进口贸易对国内制造业的R&D溢出效应后,中国制造业从发达国家的进口没有通过替代国内生产而减少就业,相反,进口贸易通过R&D溢出增加了整个制造部门的就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两面性和各部门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由于R&D投资回收期长、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较弱,国内R&D投资和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滞后性。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趋势效应、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存在,使就业变动呈现动态调整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门限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零售业发展人口红利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人口红利效应是显著存在的,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其人口红利效应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其一,劳动力成本规模的上升对人口红利效应存在门限效应,成本规模适度增加会增强人口红利效应,但一旦突破门限值后则会转变为削弱效应....  相似文献   

4.
苏丹妮  邵朝对 《财贸经济》2021,42(1):151-164
在扩大服务业开放和就业优先的背景下,本文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构建了服务业开放通过国内市场竞争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出口扩张效应影响制造业企业就业的理论模型,继而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理论预期一致,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生产率异质性,其促进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和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净增长,同时还促进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退出.对四类典型垄断性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通信业和金融业开放能够显著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动态,而铁路和航空运输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较弱.最后,本文还发现服务业开放通过其引发的企业间就业再配置改善提升了制造业整体生产率水平.总的来说,本文肯定了服务业开放可以作为中国制造业就业有效配置和质量升级的开放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可能存在基于不同条件的非线性异质特征.鉴于此,本文利用2004-2013年我国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门限计量方法,侧重从行业产出和技术效率两个视角验证服务贸易对就业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服务出口对就业存在基于行业产出的促进作用,而服务进口对就业存在基于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当门限变量超过门限值时,作用会更明显;另外,服务进口对就业存在基于技术效率与行业产出交叉项的门限特征,门限变量低于门限值时为抑制作用,超过则转为促进作用.因此,应认识到,处于不同经济变量结构点下的服务贸易对就业影响存在差异特征.长期来看,无论服务出口还是进口,对于促进国内服务业技术发展和劳动就业增长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1997、2002和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我国22个工业行业的外包比率,并以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外包对工业行业劳动力就业及外包对工业行业产出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材料品外包、服务外包的发展均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工业行业生产率水平,但服务外包对工业行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要远远大于材料品外包,而外包对工业行业就业影响的分析结果是,服务外包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为正效应并且影响显著,材料品外包对于工业行业就业的效应则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3~2013年我国匹配后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制造业企业OFDI对国内就业、 投资和产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国内制造业企业快速OFDI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对异质性企业投资动机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市场寻求型企业OFDI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和产出,但同时挤出了国内投资;生产资源寻求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OFDI带来了国内"产业空心化";战略资源寻求型企业OFDI对国内就业具有替代作用,短期不利于国内投资和产出,长期促进国内投资和产出.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成本、要素替代与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巍  杨帅 《中国物价》2011,(9):19-23
本文在制造业产品价格逐年攀升的经济背景下,利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研究2002年至2009年制造业28个行业劳动力成本和以要素替代为表征的技术进步对工业品价格造成的不同影响.并验证这种作用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实证结果表明,以要素替代为表征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但作用的绝对幅度弱于人均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并且工业品价格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表现出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0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变弹性生产函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引入完全市场竞争和生产者均衡的假设,利用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劳动和资本投入及产出回归估计出分配系数、替代参数和生产弹性μ的值,从而确定不变弹性生产函数的方程式。采用1993-2006年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测算出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劳动力技术禀赋演变的视角,分析高技术工人就业比重提高、技能溢价等效应对消费性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利用2004—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禀赋演变通过生产率效应、技能溢价效应促进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长,但这些效应对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增长基本没有影响。为了推动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不仅要减少服务业行政管制,还要提高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物流外包率进行计算,以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生产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物流外包生产率增长效应及外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总效应为负,带来的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及中性的技术退步;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行业的生产率受物流外包的负向影响小于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物流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同时技术进步减少了大规模行业的物流外包,其主要是通过改变内外部成本结构,扩大了大型企业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1995年-2011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综合考虑劳动、资本、能源消耗等投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分行业的角度看,1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基于资本有机构成、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1999-2008年制造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调节效应的存在性,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和不同要素类型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调节效应不显著,但细分行业存在差别;生产性服务业调节效应的方向和程度受到制造业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欣然  周霞 《商业会计》2023,(17):44-48
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各省市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双固定效应及门限效应回归模型,研究政府资金对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资金对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复合效应;各省市市场化程度对政府资金作用于制造业创新产出具有异质性。制造业行业自身研究开发支出对政府资金作用于制造业创新产出具有双重门限效应,在一重门限值之下,影响不显著,一重与二重门限值之间,促进效应较小,二重门限值之上,促进效应增大,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增加值核算框架,本文测算了中国省际地区参与双重价值链的程度,并构建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等对制造业增长的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框架,考察产业间关联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及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参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均促进了制造业增长,前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存在地区的异质性,后者相反;参与双重价值链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出口升级可促进本地制造业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进口投入占比直接降低本地制造业增长,且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负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和资本劳动比例促进制造业增长。  相似文献   

17.
跨国外包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黄先海 《财贸经济》2011,(6):87-93,137
本文运用我国1996—2008年28个制造业面板数据检验了参与跨国外包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国外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就业增长,而且服务外包对就业拉动作用大于制造外包。跨国外包对制造业就业规模正面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其中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中等技术行业,最后是低技术行业。不论服务外包还是制造外包都不能显著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就业结构。实证结果所蕴含的政策启示在于:我国不能仅仅依靠参与跨国外包缓解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切实提高本土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32个工业行业1998—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就业有正向拉动作用,出口占国内产值的份额每增加1%,劳动需求增加0.19%。进口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而对各行业的具体分析表明,多数行业进口替代国内生产从而减少就业的效应是主要的,但进口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行业的进口对就业有正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最后从扩大就业的角度对我国贸易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史丹  孙光林 《财贸经济》2022,(9):85-100
本文以2014—201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在构建大数据发展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大数据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内在机理表明,企业创新、要素配置与数据赋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大数据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创新、优化资本与劳动要素配置效率,以及数据赋能来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异质效应表明,大数据发展对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要大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Romer (2001)"Growth Drag"假说构建一套新的区域信息贫困测算方法,利用2001-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区域信息贫困程度,并分析信息贫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信息贫困程度会因劳动或资本产出弹性的增加而增加,因信息资源弹性的增加而减少。在技术中性条件下,2001-2013年,信息贫困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降低0. 1246个百分点,信息贫困显著降低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该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区域技术效率来实现。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亟需弥补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短板,以提升其在资源配置效率中的作用,进而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