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甜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4,(4):111-113
近年来,部分实体企业在金融性资产上的投资逐渐增多,甚至超过了在实体主业的投资,出现过度金融化现象。实体企业金融化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举动,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中更为突出。本文通过以Y上市公司为例,深入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主体,然而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较为严峻的脱实向虚问题,特别是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以同伴企业间的相互模仿行为作为切入点,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解读,并进一步讨论了同伴效应对实体部门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1)同伴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高,该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越高,即实体企业金融化存在显著的同伴效应;(2)学习效应、产品市场竞争不足、管理层过度自信是产生企业金融化同伴效应的重要原因;(3)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非理性,同伴效应主要发生在交易类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两类投机性资产上,且在同伴企业增持金融资产时模仿行为尤为明显,这最终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和行业整体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企业金融化的同伴效应及其给实体部门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宏观经济中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趋势的背景,本文选取了2010年~2020年度沪深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探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以及融资约束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财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企业金融化趋势越深,企业财务风险越大;而融资约束在二者间具有调控作用,融资约束和企业金融化的交互作用能显著降低财务风险。本文丰富了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研究,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引导企业“脱虚向实”、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色金融将金融理论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解决环境规制等问题而衍生的新概念,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金融“活水”给绿色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已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分析了绿色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对抑制“脱实向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既会由于“蓄水池”动机而上升,又会由于绿色转型的需要而降低。研究为探究绿色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路径提供线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增速缓慢,而金融业却高速发展,很多实体企业出现金融化的行为。同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十分迅速。基于此,本文选取201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深入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和实体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推动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经营风险会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推动作用;而企业资金约束程度越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推动效果越明显。本文对于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2011年~2020年市级数据与我国A股和H股上市房地产企业数据匹配后,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房地产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及其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均会显著抑制房地产企业金融化。数字金融通过提高房地产企业融资约束水平和融资成本,从而显著抑制房地产企业金融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中国A股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队”长期持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队”持股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降低经营风险和缓解融资约束的风控促融路径、减少管理费用和抑制盈余管理的治理优化路径,均为“国家队”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为证金系持股企业、国有企业或者处于较差制度环境的地区时,“国家队”持股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效应更加显著。此外,“国家队”在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同时,能积极引导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显著促进主业投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金融严监管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并进行基于企业金融化的中介效应渠道检验。结果显示:金融严监管显著提高了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且企业金融化行为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企业产权性质及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严监管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企业金融化的中介作用效果表现出异质性,具体体现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市场化较低水平环境中的企业更容易因金融化行为受到金融严监管政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异质性的存在是由金融活动收益水平较低的企业引起的,即金融活动收益较低的企业更容易因金融化行为受到金融严监管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如何预防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以2007—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我国银行业结构竞争视角,着重探究并检验银行竞争加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章发现,整体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显著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且该效应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强化银行作为“大债权人”的外部监督机制的双重路径实现的。进一步地,文章从微观产权性质、中观外部制度环境以及宏观货币政策三方面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银行竞争的抑制效应更显著,而货币政策未能与银行竞争达成协同效应抑制金融化。文章的研究对于深化银行业改革以构建健康、有序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初以来,在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备受关注。本文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考察了产品竞争优势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势力越强的企业,会出于投机动机提升金融化水平;且商业信用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本文还进行了产权性质分组检验,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表明,商业信用作为实体企业债务融资的一种重要途径,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尚无文献探究商业信用与实体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文章就商业信用对非金融类公司金融化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2007—201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商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考察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改变计量模型、替换关键变量、改变样本区间的情形下均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流动性约束对商业信用与金融化的中间作用机制为"遮掩效应",代理成本对商业信用与金融化的中间作用机制为"中介效应"。研究商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环境时发现,在地区市场化环境较好、行业内竞争地位较低的实体企业中,商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LIU-Lijin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8)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人才严重缺乏,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内企业在众多领域仍然没有具备核心的研发能力等方面。应确定产学联盟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之间的合作;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应在研发团队成员的构成上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学习优秀企业经验,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礼金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7):104-105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人才严重缺乏,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内企业在众多领域仍然没有具备核心的研发能力等方面。应确定产学联盟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之间的合作;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应在研发团队成员的构成上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学习优秀企业经验,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品牌战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企业品牌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创新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构成分析及评价研究,在超竞争条件下,企业现存的优势会连续地被侵蚀,并以逐渐加快的速度丧失。运用评估模型,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可以发现持续创新能力培育与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培育和发展新的其有潜在价值的竞争优势,消除瓶颈因素,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经济效益和持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确分析和评价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构建了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实例验证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8-82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极高,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却存在着立法、执法、法治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赋予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和保障立法、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税法等相关配套立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来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