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秀哲 《经济师》2009,(8):59-60
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犯罪亚文化在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入手,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俺元 《经济师》2005,(6):66-67,80
目前,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章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探讨了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伴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充斥其中的传媒暴力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传媒暴力下青少年思辨能力已出现偏差,并由此引发青少年犯罪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的应对措施,真正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5.
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庆阳市近五年来青少年犯罪现状的调查,从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对策措施,为解决庆阳市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不仅有个人、家庭、学校的因素,更有社会的因素。社会是犯罪学研究的背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与转型期社会失范、社会组织松散、管控不力、贫富悬殊、腐败严重、暴力文化泛滥等问题有密切联系。只有找出催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深层原因,才能全面防治青少年的犯罪。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整个民族的希望,他们行为的良莠关系整个社会的前途。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青少年自己和家庭,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如今"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国处于经济体制重大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危害性逐年增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探索青少年犯罪现状以及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闫格  单广芹 《时代经贸》2007,5(12Z):220-221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并承逐年增长趋势,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包括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在内的“三大公害”之一的世界性严重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给与足够的重视,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亮 《经济师》2005,(10):260-261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齐抓共管,着重从社会和家庭的层面加强教育矫正,提高教育、疏导、矫正、预防的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营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氛围,采取积极稳妥、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日趋上升,尤其当"校园暴力"校园霸凌"事件的频频发生,都与攻击性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少年犯罪,不仅对其自身影响深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进行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急剧上升。青少年罪案占全部涉案人员的比重始终在70%以上高位徘徊,约为八十年代中期的3倍。在青少年犯罪发案率攀升的同时,且罪种延伸,低龄化、智能化犯罪势头增强,犯罪组织化程度提高,对社会危害加剧。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动因,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更多地关注。第一,以持续渗透、加速受传为特征的国际关联性污染,成为当代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动因和国际条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经济资源流动配置的同时,其负面影响———犯罪的国际化联系也日益增强。据抽样测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如何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探索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有效地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笔在此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胡杰 《时代经贸》2007,(4Z):158-159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等的分析,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论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许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并且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悔之晚矣。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相似文献   

15.
陈贤强 《发展研究》2007,(3):105-107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趋势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仅从2000年至2004年,在全国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14.18%的幅度逐年上升,而截止到2005年7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96%.  相似文献   

16.
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网络上黑、毒、黄和暴力信息以及封建腐朽没落文化已成为青少年网上滋生犯罪的"黑洞",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文章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现状、成因,并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五人格问卷(BFI)和自编调查问卷对217名狱中男性青少年犯和263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男性青少年犯大五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青少年犯与正常同龄男生在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等四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宜人性与开放性在区分青少年犯与正常同龄男生有一定的鉴别力:家庭关系、父母是否离异、农村或城市户口、有无恋爱经历、上网频率、小时候父母是否在家、入监前生活状态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宜人性人格因子的形成;家庭关系、上网频率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开放性人格因子形成。本研究表明宜人性与开放性对青少年犯罪有一定预测力;家庭诸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人格特征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峰 《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94-295
未成年人犯罪已被全世界列为继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从全国检察机关的统计数据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不断增多已成为令人担忧的重大社会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祖国的希望,因而很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刑事逮捕措施,以求帮助未成年犯罪人员矫正犯罪,重新改造自我。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增加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我国刑法虽然对未成年人犯罪也规定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但是这种处罚是在处理其不良行为时所采取得一种辅助教育手段,这种处罚从刑罚的目的和本质上看属于保护、教育和预防的性质.因此为了对犯罪未成年人正确定罪量刑,达到教育、挽救和改造未成年犯罪人的目的,需要对我国刑事法律保护功能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加爵和李征既属于贫困大学生群体,也是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这两起案件,相隔两年,其发生有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研究这两起案件,对于完善高校教育体制、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的体系、结构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