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世界严峻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国际社会普遍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具体有效的实践模式。知识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用智力资源替代物质资源,强调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投入较少的自然资源,得到较多的回报,符合传统的思想观念,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循环经济强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强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要求人类应转变长期以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会遭遇一系列的难题,碰到许许多多的挑战。但是,基于中国内部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环境公约和绿色贸易壁垒压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传统型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环境问题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缓解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资源利用——绿色产业——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的外方代表。会见时,温总理认真听取了外方代表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并同他们交换了意见,会见气氛热烈友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等会见时在座。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信息》2004,(11):39-3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贾蓓在《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文章认为,截至2003年底,全国个人房屋商业贷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对于银行来说,个人住房等中长期贷款比率的迅速提高,有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缓解当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运输的供求矛盾。为此,必须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当前解决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长远之计。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温总理的这一论述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世英 《辽宁经济》2004,(11):17-17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钭环保与经济发展彻底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经济模式,在当今世界可谓方兴未艾,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有识之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辽宁省目前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然而,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长期影响,从政府到企业,从学府到社区,人们至今对循环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从思想上深入、全面地认识循环经济及其对我省乃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仍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开放导报》2006,(3):I0026-I0027
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南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明确指出: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形式,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核心。为响应市、区政府的号召,建设生态城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南山区环保局近期将在全区实施“136计划”(即1个目标、3个行动、6个创建),号召全区人民积极参与,全力推进南山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宁波经济》2005,(5):22-24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过去提的“勤俭建国”相比,从内涵上来讲更广泛,它不仅仅强调节约,而且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的战略。它要求发展的层次更高,就是要求我们用有限的或者小量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地实现循环利用,来保证社会的需要。培养人们有资源节约的观念,和节约资源的内涵。从而可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资源和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度利用、生态环境变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制定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笋国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型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三)明确废物回收责任与渠道;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循环经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完全有可能保持和过去25年大约相等,即每年8%-10%左右的速度。当然会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来讲,保持8%-10%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东部的一个亮点。但是,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关专家呼吁: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遏制污染,十年后,渤海将变成第二个“死海”。  相似文献   

14.
陶燕 《重庆与世界》2016,(34):50-54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欧盟在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过程中,通过普及环境保护教育、完善环境法律架构、创新低碳经济政策、优化管理战略与发展规划等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科学制定循环经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霞 《特区经济》2005,(7):308-309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  相似文献   

16.
林静国 《宁波通讯》2005,(11):30-32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促进生产“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组合化和资源利用集约化为重点,在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临港区块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华电厂被列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我县一、二、三产资源共享混合型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全国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全国各地和相关行业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潮,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多的实践,也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军禄  张丁山  张永涛 《发展》2009,(10):47-48
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搭建循环经济发展平台 金昌缘矿设企,因企建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以来,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粗放,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路子,已成为全市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市委、市政府抓住资源开采的鼎盛期和经济发展的上升期,立足资源禀赋和烟气制酸以及氯气、氨气等衍生产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实际,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明确提出要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着力建设“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Combing the consumer utility function with technology choice and the firm's profit maximiza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odel, then basing on the firm's behavior in the capital marketing, the equilibrium can be reached. So the phenomenon of permanent cyclical fluctuation of growth can be presented in this model. The reason, basing on the model, is the inharmonious proportion that is distributed to the labor and investor.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proves the hypothesis. At last, economic policies for escaping from permanent cyclical fluctua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招远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58万人口,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级市之一。目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4位。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烟台市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万元GDP能耗为0.83吨标煤、取水量为36吨,分别下降0.28%和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9%,提高了5.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