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199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等考察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通过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过程中,农业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非线性特征。由此,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农业规模经营的路径依赖,以推动农业低碳化发展进程并服务于“双碳”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男性即儿子们的角色缺失,从而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女性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女儿们的养老能力与养老意愿都有所增强.女儿养老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这对于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立项课题中对四个城市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的数据及资料,在了解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概括性地提出协调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恺 《经济师》2006,(8):220-221
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技术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分析,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技术素质。因而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李昕 《经贸实践》2016,(4):42-43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对人力资源缺口的助力是很大的,但是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环境也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结合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本经济思想,并运用调查数据来验证农业劳动力流出是否对粮食生产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会影响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降低粮食生产效率,也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必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萍华 《技术经济》2007,26(3):71-75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大是吉林省人力资源的特点,吉林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在吉林省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需要分析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探析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约性因素,对症下药,在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教育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力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匹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农村户籍人口8.6亿人,其中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5.37亿人,主要包括农业从业人员(3.07亿人)、本地非农就业人员(0.85亿人)和外出务工人员(1.45亿人)等三大群体。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约1.8亿人,约有农业剩余劳动力1.2亿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趋势为: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开始下降,但由于城镇化增速放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经营规模出现扩大,但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进一步明显;外出劳动力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迁徙式迹象开始出现;农民工正在完成代际转换,外出就业类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十二五时期,每年将约有1200万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将会加快发展,就业市场可望容纳这一就业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将给部分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的影响,农民工回乡就业则将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未来,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要求稳定转移与难以实现定居、企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与培训远不能满足需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与农业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等三大矛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体状况为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在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村...  相似文献   

11.
India has experienced steady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longside a persistent decline in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LFP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omen's labor supply using state-level data spanning the period 1983–4 to 2011–2. While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t the state level, there is no systematic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domestic product and women's LFPR. O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and women's economic activity, we find that it is not economic growth but rather the composition of growth that is relevant for women. Fur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ggregat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in the workforce can be mostly attribu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workforce across sectors rather than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workers within a sector.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翠红 《经济经纬》2007,1(3):73-76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人口结构新特征,分析了劳动力年龄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得到人口变量与经济变量的关系。通过建立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PSVAR)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与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波动密切相关。其中,30~45岁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对经济波动有正向影响,46~64岁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对经济波动有负向影响,而15~29岁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波动产生正向影响。使用Leslie模型方法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若生育率逐渐升高,则未来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波动趋缓会对缓解经济波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政策,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作为一项特殊资产,存在着特定的产权结构.劳动力产权有着五层次的结构.当劳动力主体不能完全拥有这五层次的产权时,即存在着对劳动力产权的强制分割,这种分割的具体差别也就构成了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当劳动力主体完整地拥有这五层次的产权时,则意味着劳动力主体是"自由"的,而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春玲 《经济与管理》2004,18(10):34-3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从最初的就近转移到跨区域和梯度转移,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对中国的经 济增长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曾经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孕育着新的契机。本文计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1991-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乡镇企业以及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俞宪忠 《当代财经》2012,(10):20-26
著名的科斯定理不仅是物权定理,更重要的还是作为劳动力自主产权的人权定理,劳动力自主产权是自由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创造能力所完全拥有并可自由掌控的一组权利束,并主要由劳动力自主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交易权、收益权五大要件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自主产权,其实就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基本人权,所有发展需求最终都能还原为自由公民自主发展的主体权利诉求。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标尺,就是这种具有革命意义与和谐指向的人的解放程度———主体自由度,对国民大众主体发展权利的制度尊重和法权保护,永远具有首要性和基础性,劳动力自主产权内涵包括非常重大的发展价值和变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