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邯郸供电公司全力打造具有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三力合一”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中国煤炭产业置于国际市场大环境中加以研究,通过分析国际市场对中国煤炭产业的影响和中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特点与现状,设计了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且选取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南非等11个国家的煤炭产业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以纺织产业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2004年全国31个省市纺织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纺织产业区域发展基本呈现出东中西三级带状模式,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纺织产业实施区位转移的发展战略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却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定义和分析框架。本文首先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作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在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清楚的基础上,我们对比分析了迈克尔.波特和金碚等学者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新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际分工已从按产品分工转变为按要素分工,从产业间水平分工转变为价值链分工;产业边界超越国家边界,改变了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性质;企业与国家之间也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这些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假设基础。本研究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焦点转移到企业,考察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力贡献.据此构建了一个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模型.进而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典型模式和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集群的竞争力又是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集群发展能力、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市场开拓能力、集群资源整合能力、集群环境因素5个方面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河北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江苏、浙江、广东3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发达省份以及与我省经济总量相近的辽宁、河南、福建三省比较。研究河北省集群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产业可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竟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由于建筑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性,参照联合国制定的《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建筑业由“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及“装修装饰业”组成.并按生产过程包括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拆迁、改造与维修等活动.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可定义为:某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以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创造附加价值并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二、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了正确评价建筑业的国际竟争力,需要建  相似文献   

8.
基于波特竞争力模型,建立了由生产要素、相关产业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基础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银川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和昌吉准东4个示范区进行了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宁东综合得分最高,技术创新具有巨大优势,但生产要素和产经基础处于劣势;鄂尔多斯次之,与宁东相对,其生产要素和产经基础具有较大优势,但技术创新基础较差;榆林和准东位列第3名、第4名,两者缺乏突出优势,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园区现状,提出了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路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客观地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影响因素,希望对河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7月 2 4-2 6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及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加入WTO后的中国产业组织与国际竞争力”研讨会 ,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产业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官员等 1 5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各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所做的发言简要综述如下。1 直面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与我国产业组织的现实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研究员在大会致词中说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像当初预计的那样严重 ,这主…  相似文献   

11.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辽宁工业振兴的关键,科学地对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是区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阐述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评价,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鉴于即使属于同一个产业,产业内各贸易品的技术附加值也有显著不同,本文认为单纯使用以贸易规模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会高估以偏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特定国家某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低估以高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特定国家某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本文引入显示性技术附加值(RTV)方法,以电子通讯设备产业为例,对其下属各类贸易品赋权,并据此计算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高度水平(TL),发现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贸易规模类指标所显示的那么理想,且产业内长期处于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逆差"状态,国际竞争力仍与美日等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以进出口规模为基础的经典指标是在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量",而融入了技术附加值的创新性指标是在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质",后者能比前者更加精准地衡量真实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安全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本文首先分析了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和产业控制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其次,分别以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以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指标来评价产业对外依存率,以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指标来评价产业控制力,对中国三大产业安全评价,最后,根据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出中国三大产业的总体安全状态为基本安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1.技术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国际技术贸易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尺度。本文所说技术贸易是指以硬件技术表现的成套设备和软件技术表现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许可和合作生产的贸易方式。据统计,1991年~1997年,我国技术贸易占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49%上升到6.60%,其中,技术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78%上升到3.OZ%;技术进口占全国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5.42%上升到11.19%。这说明我国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越来越重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出口在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依…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技术创新这一角度,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等原则建立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6.
石油化工产业关系到我国的基础能源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民生发展,是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支撑。本文简述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加油站销售的日常实践工作,对未来如何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3个方面设计石油产业投资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弥补了已有研究中大多只侧重于经济效益一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遗传算法来求解非线性的石油产业项目投资方案多目标规划模型,并以四川德阳新场气田采气工程10个投资方案为例,进行了方案优选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出发,综合运用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对中国化肥产业整体及具体主要化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从而对中国化肥产业的实际状况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中国化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耿楠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2):99-101
本文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现状,在对技术轨道理论和演进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技术轨道的技术可能性,市场机会和制度上的障碍.认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技术轨道,并通过不断的自主改进性创新来加强其主导地位,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给予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不同评价方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非一致性的问题, 本文分别采用熵值法、 集对分析法、 灰色关联法以及加权 TOPSIS 法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同一权重的单一评价,对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评价方法建立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 并证明其有效性, 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合理的评价视角。 实证研究表明, 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模型克服了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 充分体现了各评价方法的重要程度, 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