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现实制约因素 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参与的现实制约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公民政治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政治认知是指"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的输入和输出的知识和信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2010年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体制的先行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随后也全面展开。政治领域的改革作为我国改革政策当中的重要方面,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改革进程的缓慢甚至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本文通过探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力求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沿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术界从制度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制度创新的瓶颈和根源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等问题上做出了不同解读和理解。通过检视这些学术成果,可以看出以制度创新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路径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亟待深化的地方。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制度创新问题既要重视从学理角度来阐释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政治制度创新的特有属性和内在逻辑,又要注重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基本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政治制度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治是以民主、法治为内核的现代政治制度,它的实现需要充分的公民社会基础。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背景与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的主动改革以及经济、社会的特殊环境使得中国的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探究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机理与实际作用,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虽党 《魅力中国》2010,(3):331-331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7.
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管理形式,是关于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形式,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和差异性,不仅可以对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所掌握,并且可以融会贯通,汲取必要的精华,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成为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使之成为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8.
干部制度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废除干部终身制后,我国普遍采用了任期制,并加强了约束.  相似文献   

9.
深刻了解干部的内涵,解决当前人们对干部和公务员概念的混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解决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改革创新,着重从"如何选人、用人、培养干部、管理干部"这四个方面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这对于我们打破所谓的"美国民主迷信"、"选举原教旨主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中国政治自信起到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就一直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视同为"一党专政",却忘记美国总统是典型的"个人(总统)专制";他们也一直抨击中国不是民主国家,却忘记小布什决策发动伊拉克战争,即使已经错了,仍然不能自我纠正,更谈不上对伊拉克和美国人力资本损失和经济损失承担任何后果,付出任何代价。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远不如西方,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缺乏信心,有自卑感,每每谈到政治、民主、自由,就"言必称希腊",对西方充满羡慕感,认为自身落伍于时代,落伍于世界。我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人承受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面临着世界上最复杂的国情,却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世界作出了最突出的减贫贡献、增长贡献和  相似文献   

11.
高层吹风     
江泽民同志指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的成就是初步建立了以混合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改革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不公正,即改革代价的承担和改革收益的分享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改革不到位,是市场规则受到原有权力体系的扭曲.文中指出中国现处于"后邓小平时代"并分析了后邓小平时代的主要特征.中国改革的前景是走出"威权政治加市场经济",实现"民主政治加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争取对于国家政权的支配时逐渐形成的一种权力和地位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式,以及行使国家权力和干预政治的活动方式、规则和程序.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政治纲领的重要内容,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和保证."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丢失."[1]中国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汪锐 《改革与开放》2012,(18):110-111
政治参与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的水平。本文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出发,对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限度进行分析,公民政治参与要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尊重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维护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尊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动员"是比"军事动员"含义更广泛的政治/战略概念。它是指一国的政治领导为实现国家根本目标而征集和调动本国各类可用资源的行为总和,此外还包括在根本国策层次上征集和调动资源的战略性方式。动员能力在现代的政治制度中大大扩展了国内社会的政治参与范围,从而变更了国家动员方式,提升了国家动员能力。就其主流而言,政治制度与国家动员紧密相联的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三大阶段,即现代前期、现代中期和现代后期(现当代),民族主义和大众政治构成其首要的演变动力。几类现当代典型政体(即威权政体、民主政体和极权体制)在国家动员方面从事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实践,并显现出各自的动员方式和动员能力差别。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动员"是比"军事动员"含义更广泛的政治/战略概念。它是指一国的政治领导为实现国家根本目标而征集和调动本国各类可用资源的行为总和,此外还包括在根本国策层次上征集和调动资源的战略性方式。动员能力在现代的政治制度中大大扩展了国内社会的政治参与范围,从而变更了国家动员方式,提升了国家动员能力。就其主流而言,政治制度与国家动员紧密相联的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三大阶段,即现代前期、现代中期和现代后期(现当代),民族主义和大众政治构成其首要的演变动力。几类现当代典型政体(即威权政体、民主政体和极权体制)在国家动员方面从事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实践,并显现出各自的动员方式和动员能力差别。  相似文献   

17.
政党领导是当代世界各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实行哪种政治制度,政党都在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的领导地位。然而,一个国家,是实行多党制还是实行一党制,完全是由各个国家的不同阶级关系状况、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民主进程所决定的,而不是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的。中国能否实行西方资产阶级的多党政治,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和发展处在重要关头的时刻,这一问题更值得我们进行冷静而理智地思考。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四方面彼此联系,互相沟通,协调发展,构成了政治文明的统一体。就四者的关系而言,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之“魂”,是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的精神指导;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之“本”,不同的政治文明形态的本质属性要由它来体现;政治体制文明是政治文明之“绳”,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之“形”,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也是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苏玉 《魅力中国》2013,(29):47-47
党政关系是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党政关系的认识和改革构成了政治体制领域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党政关系科学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和趋势。根据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深刻认识党政关系科学化的内涵、科学界定党政职能、加强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立健全党政关系法制体系来推进党政关系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清末新政是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虽然其改革最终没有达到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在推动了经济近代化,为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政治近代化,促进了近代法律的萌芽,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实施;推动了教育,废除了落后的科举制,颁布新学制,促使新式学校的勃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