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细分为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4个方面,进而构建"农地确权—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农业生产效率。(2)对于没有发生农地调整、农业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相反,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户,农地确权对其农业生产效率并不产生影响。(3)农地确权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户加大农业短期投入、增加旱地转入和提高家庭务农人数占比提升其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农户水田或水浇地转入导致其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2.
基于两种不同的农地调整方式,并以家庭劳动力配置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为视角,在理顺农地大调整和农地小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基础上,运用CLDS2016数据,检验农地大调整和农地小调整对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以及家庭劳动力配置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地调整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第一,农地大调整会显著造成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损失,而农地小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第二,农地大调整对家庭农业生产效率造成的损失,并不能通过家庭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配置,使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得以弥补。其原因在于农地大调整意味着农地产权的不稳定,产权不稳会造成农地租值完全消散,并对家庭农业劳动力形成完全挤出效应;第三,农地小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可以通过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粮食种植比例的提高得以调节,其原因在于,农地小调整所造成的地权不稳定性较弱,家庭反而可以进行劳动力多部门配置,降低了农业经营的风险;同时农地调整的间隔周期与粮食作物投资的回收期是一致的,农户按照其既有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或投资;但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提高则不利于农地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济作物专用性投资较大、雇工成本较高,并有可能抑制农业社会化服务,造成农业"过密化"困境。  相似文献   

3.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赋予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的同时,应当完善非农就业市场和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较为丰富,但既有文献大都关注其平均效应,忽视了农户个体异质性结果。基于2010年和2014两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下的"反事实"检验思想,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农户异质性。进一步,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相关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无论是转入户还是转出户,农地流转的收入效应都比较显著;但是,农地流转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效应高于低收入群体,农地流转市场的出现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农地流转政策面临着"效率"与"平等"两者的权衡。政策启示是重点关注并帮扶低收入农户,在乡村振兴中做好精准扶贫,发挥好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可能会对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土地确权-要素配置-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运用RIF不平等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且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远大于高收入农户,从而降低基尼系数,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户间收入达到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贷发放的规模偏向,土地确权的信贷效应也会扩大农户间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益、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1006户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流转作为中介,在消除内生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确权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农地转入在农地整合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路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1.3%;农地转出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在农地整合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路径关系中不具有中介效应;农地转入中介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农地转入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分工程度,增加了农内就业创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由此得出,在农地产权界定实践中,应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支持有条件地区实施土地置换整合,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加快培育农业社会服务市场,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以实现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双重政策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利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0户稻农的数据,在构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综合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中介效应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农就业在总体上抑制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②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变量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通过减少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的地块集中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抑制了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③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向后推移,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提升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来自农户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农地流转是否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34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测度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先对有/无农地流转两类农户的技术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后基于回归结果测算劳动力、土地、农资、农具等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后采用Tobit模型检验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从具体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来说,土地流转提高了劳动力、农具和农资等要素的产出率,但降低了土地要素的产出率;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来说,无农地流转行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总收入和农业信息可得性对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农地离城镇平均距离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降低土地地块层面的细碎化水平、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是当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发现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减少了粮食产量。土地细碎化降低粮食产量的传导路径有两个,一是减少农户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从而抑制了本应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二是增加了农户的投工量;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减少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工量,降低了粮食生产效率,表明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处于后刘易斯转折点阶段;农户家庭的医疗支出负向影响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医疗支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