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查湖南省G县城郊西水村第八村民小组的两次征地补偿费分配情况,本文发现,地权稳定性间接影响征地补偿费在村内的分配。在村内分配征地补偿费的过程中,集体成员权和土地承包收益权的冲突与协调,实际上是象征地权与契约地权对土地剩余产权竞相控制的过程。在稳定地权条件下,象征地权和契约地权相互制约,共同享有土地剩余产权收益;在不稳定地权条件下,不完全地权不断强化象征地权,弱化契约地权,形成象征地权掌控土地剩余产权、进而侵占和剥夺契约地权获得土地收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郑磊 《中国农史》2003,22(1):45-52
本文通过对土地改革前后高陵县通远乡的土地状况的个案分析,论证了正是因为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宽松,租佃关系不普遍,地主和富农拥有的土地不多,结果在土地改革期间,关中地区可供分配的土地比较少,当地政府无法同时做到既完全贯彻中央精神,又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最终在实际执行中,导致了中央政令与地方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而就产中地区的土地改革本身而言,其效果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辽宁农村工作几项历史资料马清毓一、土地改革运动(一)土地改革前农村的政治、经济形势辽宁省农村在土地改革以前,和全国一样,土地占有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剥削者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大量土地,而占农村人口多数的雇农、贫农和中农,则只占有少量土地。土...  相似文献   

4.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兼人口统计学家基尼(Gini Corrado)提出的一种衡量收入分配接近于绝对平等或绝对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当这个系数接近于零时,收入分配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这个系数接近于1时,收入分配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人口的收入水平分成若干组,测定出基尼系数。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前,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赋予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的同时,应当完善非农就业市场和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水平的测度指标,同时,采用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作为基尼系数的补充测度指标,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市)间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和地区差异。研究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日益严重,目前,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在各省(市、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何军 《中国农史》2006,25(2):115-124
20世纪50年代初,陕西关中地区41县(市)的农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土地改革。本文通过对土改前后关中农村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和权力组成结构的分析,论证了在关中这个自耕农占绝对优势的小农社会中,土改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土改”的特征,虽然土改后地权变动对多数农民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土改彻底打破了农村传统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按照中共意识形态重建了乡村社会结构,重构了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改革(美国)伊·维·凯菲兹吉拉德实行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在土地贫乏的国家里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在这些国家土地既是主要的生产财富,又是大多数人生存和积累的基础。同时,土地占有也是社会组织和政治力量的基础。城市的土地改革这儿不涉及,因为它通常纳...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形成了相当灵活的地权流转机制,租佃制尤其是一田两主呈现出土地利用的多层次性及权益分配的多样性。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促使这一流转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其关键是地权结构的简约化,尤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南,土改中的租田处理、地权再造与地权观念的变化,影响着农村的资源配置、财富分配和权力构成,奠定了新中国土地产权结构的基础,其经验对处理当前农地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8县地块层面2期调查数据,分析承包地确权政策从预期实施到落地完成各阶段对农户土地投资的影响差异,检验地权稳定性对土地投资的重要性并评估政策效果。研究方法:多期DID模型和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确权政策对承包地投资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在确权预期和启动阶段表现出抑制作用,在确权落地阶段则表现出促进农户对经营的自家承包地进行投资的作用,但不会促进对转入的他人承包地的投资。(2)从地权稳定性角度来看,抑制效应源于确权推广过程中土地调整或权属界定争议引致的地权不稳定,激励效应则源于确权落地后承包权稳定性的提高。(3)如果不控制确权预期和启动起到的作用,采用通常方法进行估计会高估确权落地的投资激励效应。研究结论:保持承包地地权稳定对促进农户对经营的自家承包地的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从激励投资角度来看,在二轮承包地即将到期之际各地应抓紧研究“再延30年”的具体方案并提前公布,稳定农民的产权预期。  相似文献   

11.
累退税、土地市场与地权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土地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分析累退税制度对地权配置的影响。研究方法:历史文献、逻辑推理与案例比较。研究结果:(1)人头税与土地税实际上均与土地挂钩,导致了事实上的土地累退税;(2)明朝的士人优免制度形成了制度上的土地累退税;(3)豪强与权贵具有更强的逃税和避税能力,造成了事实上的土地累退税;(4)中国近年来具有土地规模累进特征的农业补贴制度,对地权配置的影响起到了与土地累退税类似的效果;(5)具有土地累退税特征的财税制度影响了土地市场运作,促进了地权集中,导致了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研究结论:应改革具有土地规模累进特征的财政补贴政策,实现单位面积农业补贴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三个范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土地经济学中,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资本三个词被频繁使用,究竟这易替代、易混用的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现从资源、资产和资本的概念出发,分别探讨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和土地资本的内涵,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指出了三者之间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丰富。土地文化类型多样,具多元性、技术性、实用性、美学性等特征。文化土地建设迫在眉睫,其建设遵循的是自组织系统观、多元价值观和高品位审美观,目的是体现土地的真实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既要注重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也应重视补充耕地的后续管理工作。补充耕地的产权管理是耕地后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的产权有利于新补充耕地的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议将以土地整理方式补充的耕地交当地农民集体使用,而将通过土地开发补充的耕地集中使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增耕地也可用于生态移民,发挥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研究的现状,得出我国现阶段将权属调整和规划设计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基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面的实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四大工程,分别分析了各个工程中涉及的权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介绍基金投资,土地投资和土地基金投资,并说明土地基金投资的三项有利之处,最后介绍了土地基金运营方式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中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土地伦理观是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已主义,转变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人地共荣发展观.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生态原则和健康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建设策略主要有:(1)树立生态意识、合理利用土地;(2)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3)逐步完善土地法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和应对土地财政问题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结果:政府管制对土地违法、土地财政具有重要影响,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政府对农转非的产权管制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土地财政,只是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提供了权利依据。政府对农转非、土地出让环节的价格管制,以及主导收益分配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源。为了追逐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显著的土地违法冲动,但考虑土地违法查处的风险,土地违法并不必然带来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财政滞后一期和土地管理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目标必然导致对土地市场的干预,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率;(2)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超出6.38拐点的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转负;(3)作为土地财政的重要运作方式,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的相对价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4)土地财政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二线城市和五线城市最为显著;政府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应正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其存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督察对土地出让市场市场化的作用效果,为充分发挥土地督察制度效应,促进土地市场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OLS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督察对土地市场化具有显著作用,例行督察比专项督察的效果更优。(2)由于实行专项督察,2007年和2008年被督察区域土地出让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5.71%;2008年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被督察区域比未实行督察时期提高了17.39%。(3)土地督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但是在强度和广度上还存在差别。今后还需结合土地市场的建设,借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同时完善健全土地督察制度,使土地督察制度更充分地发挥制度效用,进一步促进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