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进入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期,"先来一杯啤酒"的时代结束了。日本啤酒类饮料的年出货量连续14年创历史新低。日本制造商朝日、麒麟和三得利在国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为赢得竞争相继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战略,推出不同于啤酒和起泡酒的"第三类啤酒"、向啤酒消费量逐年增加的中国市场进发、拓展饮料和制药业务等。这种情况下,札幌啤酒以优质啤酒市场为目标,注重啤酒的质量和口感,打造出惠比寿品牌。  相似文献   

2.
《糖烟酒周刊》2004,(47):47-47
华润雪花将合资浙江西泠啤酒,麒麟入股大连大雪,韩国啤酒巨头入渝布局西南强力促销,哈啤直言欲做中国强势品牌,燕京(莱州)海德尔俏销韩国……  相似文献   

3.
《糖烟酒周刊》2005,(14):A027-A027
中国啤酒高层论坛在京召开,英博看好中国啤酒市场,华润六个方面阐述公司发展,巩固北京市场 燕京目标瞄准奥运会,重啤提出未来集团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关注点:中国是啤酒生产大国,也是啤酒消费大国,全球啤酒市场的变化无疑也会关系到我国的啤酒产业。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啤酒地区割据的生产方式,中国啤酒产品高度的同质化.使得中国啤酒市场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地理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本地区啤酒品牌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6.
哈啤此次收购大战已经尘埃落定,但可预计收购后的中国啤酒市场格局将更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啤酒市场正加速迈进寡头时代.国内外啤酒品牌短兵相接。如何从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掘金?嘉士伯决定加速其在中高端啤酒市场的布局.意图通过这一目前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获得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8.
《糖烟酒周刊》2006,(6):68-68
由济南啤酒集团生产,济南东方红商贸公司全程行销策划的健生活菌生物啤酒,定位于中国保健啤酒的新标杆,力求在高端市场。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中国保健啤酒第一品牌。掀起啤酒行业的保健风暴。  相似文献   

9.
据国家统计局近日消息,中国啤酒市场行业第一品牌雪花啤酒,在2011年的啤酒销量历史性的突破了1000万吨。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位居全球前五。  相似文献   

10.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啤酒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高端啤酒的利润高于中低端啤酒数倍,中高端啤酒市场成、勾啤酒企业争相发力的目标。预计到2013年.全球高端啤酒市场总容量将达到6550万千升,比2006年提高74.7%。亚太地区将增长125%,达1550万千升,主要受中国市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浙商》2009,(10):24-24
4月22H,日本啤酒厂商麒麟发出要约买断澳洲第二大啤酒生产商狮王(Lion Nathan),以当前价格计此宗交易价值为24亿澳元(合17亿美元)。麒麟正致力在亚太地区扩展其控股,因此同时也计划收购东南亚最大食品饮料公司生力啤酒的最高达49%的股份。  相似文献   

12.
《糖烟酒周刊》2005,(5):A005-A005
近日,麒麟推出专门适应珠三角地区的纯真味啤酒。华南地区的啤酒大战已经一触即发。珠啤的白啤酒、ALE啤酒。青啤的原生态啤酒早已经纷纷上市。“形势太严峻了。今年华南的啤酒行业进入一个整合阶段。”不久前,珠啤董事长方贵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啤酒内部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太严重了。  相似文献   

13.
从零起步成长为行业老大需要多久?华润雪花啤酒的回答震惊业界:十五年。雪花啤酒以此证明,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已经磨砺出了比肩全球啤酒巨头的企业。  相似文献   

14.
林光 《国际市场》2001,(8):13-13
长期以来,日本商人对中国的饮料市场垂涎三尺,如今日本的三得利、麒麟以及朝日等三家日本大型啤酒厂商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电子外贸》2005,(5):14-16
以资本为纽带,将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厂商以及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资啤酒巨头进行划分,归纳出中国啤酒行业九大“啤系”。可以预见,伴随未来几年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些出身名门的“啤酒贵族”将成为引领行业的生力军.中国啤市“整合终结者”亦将从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6.
文旭 《销售与管理》2010,(1):142-143
2009年11月8日,美国啤酒“老字号”蓝带啤酒“剑走偏锋”,携中国第一款橡木桶啤酒——蓝带2844粉墨登场。300元一瓶的啤酒,让中国众多“啤酒爱好者”一片哗然。作为最早登陆中国的洋啤酒,蓝带啤酒曾经在中国市场谱写辉煌,而在上世纪末的辉煌之后,因为市场表现平淡,蓝带啤酒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蓝带啤酒高调”亮剑”,300元的啤酒让蓝带品牌在中国啤酒市场上“一览众山小”,甚至对其它品牌形成了”恫吓”。面对公众的质疑,蓝带啤酒信心十足,似乎在告诉人们——”哥玩的不是价格,是实力”。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9.
对啤酒产品来说,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在中国啤酒市场上,正在进行着更高层次、更大面积地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竞争。自2002年初开始,跨国资本频繁插手中国啤酒市场的战略资源,在中国掀起了第二轮抢滩热潮: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和青岛啤酒缔结排他性联盟、嘉士伯收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啤酒业日益跨国化,市场份额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升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市场和最具有消费潜力的国家,中国啤酒市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生产商都逐渐选择步入中国啤酒市场。福斯特集团,澳大利亚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在第一次进驻中国的失败之后,福斯特集团准备在未来再次进入中国啤酒市场。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中国啤酒市场进行分析,针对于福斯特集团所考虑不同的进入方式,并认为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方法可以被视为一个成功的切入点。此外,本论文建议福斯特集团应该寻求一个合适的合资伙伴,在中国拥有大型制造商的份额和更好的品牌声誉作为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由于有一个不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市场在低估文化差异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