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城镇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了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发展性因素。其中体制性因素又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其他因素与体制性因素的重叠 ,使得我国现阶段城镇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日本产业结构软化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于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以后,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业生产中硬要素投入减少,软要素投入增加,加工型制造部门、高端服务部门分别在制造业、服务业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信息化、服务化趋势日益增强。日本产业结构软化既有科技、需求、产业政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原因,也有各自具体的原因。产业结构软化强化了日本"第三、第二、第一"的产业格局,提高了日本经济增长质量和国际经济竞争力,同时也加剧了日本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失业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我国的失业既有总量方面的原因,又有结构方面的原因.在西方,结构性失业早已成为研究重点.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往往从总量方面人手,对结构性的失业分析较少,实际上,结构变化对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1)农业比重将持续下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工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特别是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过去以低效率为代价的隐蔽性失业公开化,这导致了下岗人员的不断增加.同时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吸纳的就业人数又在不断下降.(3)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少,可见就业问题在我国是较为严重的,并且其严重性将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日益凸现出来.我国政府应制定正确的产业调整政策,鼓励第一、第二产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力挖掘三大产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从而有效缓和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4.
王滨 《北方经济》2012,(7):73-74
正一、结构性失业的理论基础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由于经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在安置失业人员的过程中 ,各城市遇到了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由于失业人员的素质低下 ,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 ,企事业单位用工条件过高以及失业人员就业观念的落后 ,导致异常严重的结构性失业。人民政府通过举办转业培训、调整招收政策、组织劳动力调剂等治理政策和措施 ,满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愿望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解决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回顾这一历程 ,为我们提供了治理结构性失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的特点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是我国现阶段社会转轨、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有的现象,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在现阶段的总暴露.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下岗或失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其择业能力.它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包括职业技能、知识经验结构、年龄构成、性别、主观意愿、区域分布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结构性失业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他们是一群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年代,工作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年近不惑或半百之时却遭遇下岗困惑的人。他(她)们的下岗是结构性、体制性失业,是企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阵痛”,是改革必然要付出的成本。但这成本对他们这些受教育  相似文献   

9.
彭化英 《新财经》2007,(2):46-47
新的结构性失业潮来临,给城市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根源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出现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技能不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许多企业和地区技能劳动者短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相似文献   

10.
海宁发展环境中的问题,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的集中反映,折射出当前低成本要素投入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新世纪以来,借助早先的改革动力和市场先发优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随着  相似文献   

11.
王行靳 《改革与战略》2008,24(12):26-28
知识失业的破坏性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知识失业的形成是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传统体制性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知识失业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知识劳动力就业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陆”成功,特别是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之际,失业问题取代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思辨的方法从本体化、逻辑、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有机统一的高度去认识失业的问题,真正地找出失业原因。1.从表象到本质,隐性失业显性化。(1)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表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从1992年的23%上升到1997年的3.2%。据有关部门统计,“九五”期间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过快,与之相应的就业规模约有4300多…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显现,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这种情况很突出,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沈阳机床集团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1999年,陷入了整整7年的困境。老工业基地必须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产业、资本等各种要素不断流动,城市的传统产业发生梯度转移,各种资源日益短缺,使得国内外许多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城市转型是基于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是在相对较短的一  相似文献   

15.
失业是伴随经济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三人提出的DMP模型为各国解决结构性失业做出了指导,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考察在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增加情况下,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反向作用。鉴于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要素偏向性,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加入有偏技术进步假设,发现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会加深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并利用wind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制造业2383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验证了这点,结果发现:(1)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时,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提高会降低整个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吞噬就业。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增长作用呈反向趋势。(2)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该反向变动趋势加强。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劳动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配合提供培训支持,防止工人由于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17.
正"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的区域,存在许多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在迈向市场经济进程中遇到许多特殊困难。振兴东北要依靠国家支持,但最终还要靠改革激发东北的内生动力。"——摘自李克强总理7月31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8.
<正> 毫无疑问,当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革所导致的以全球为视野的发散性冲击力再加上市场观念和商业价值所合成的理性主义的扩张成为全球化趋势的最大动力。目前说,全球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是一种以虚线构成的图景,然而,这一趋势所造成的民族国家的危机、地区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起却是真实的。全球化进程充满着悖论,这些悖论有如孕育在这一进程中的“蛹体”,全球化进程这种优胜劣汰的创造性生命互动就在这些“蛹体”中诞生。  相似文献   

19.
失业压力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结构性失业问题在我国已相当突出,它已成为我国失业类型中的一大类,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现状,探讨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焦点荟萃     
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及对策国家计委综合司的吴丕斌先生日前撰文谈了我国的失业问题及对策。他指出,我国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失业现象和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五、六十年代人口政策失误,以及文革中无政府状态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冲击,导致人口基数过大,是造成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据测算,1996年—2010年我国将累计净增劳动力1.5亿,其中将有4350万得不到安置。这种劳动供给过剩性失业主要是由于资本积累不足、经济欠发达引起的。二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要出现一定数量的下岗待岗人员。这种结构性失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三是隐性失业显性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