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是在宁“流浪”的特殊群体。该项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其城市适应状况进行个人、制度因素的比较分析,创新提出以政策支持、社会帮扶和个体自强相结合的动态治理模式,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由于抗战期间的破坏,上海市流浪儿童问题在抗战胜利后十分严重,而当时上海的慈善界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各儿童救助机构尽全力为流浪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且注重对儿童实施教育,引导儿童学习多项社会技能,通过这些措施使流浪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战后上海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禾斗 《东北之窗》2012,(1):26-26
在沙河口区春柳街道敦煌社区,有一个流浪儿童温馨驿站,这里聚集745名热心义工志愿者,专门在市内的大街小巷搜寻帮助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4.
流浪人员救助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其不断完善的体制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桂林市为调研重点,描述流浪人员生存现状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指出目前流浪人员救助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体制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马天笑 《魅力中国》2011,(17):90-91
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给政府、社会及儿童自身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该领域的政策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流浪儿童的现状、成因以及政府救助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政府救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曹艳红 《新西部(上)》2010,(5):105-105,107
本文以鲁迅流浪主题叙事文学作品为代表,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流浪主题叙事文学创作的热潮.由于鲁迅自身的流浪经历和身处新旧文化过渡期的流浪心态,在反映现实流浪行为的同时,注重从精神层面挖掘流浪的深刻内涵,从哲学意义来审视流浪.作者对鲁迅感知流浪的独特视角进行分析,揭示其作品所表现的流浪主题的涵义,以及鲁迅对流浪主题的探究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时期的发韧意义,以及对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流浪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由于其危害性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如何时其进行救助和教育出发,对贵州省流浪儿童的社会服务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讲文明程度在提高。但发展标准却非常不成体系。如人们的爱心可以惠及流浪的猫狗,但成千上万的流浪失学儿童还没有得到关照。汽车尾气排放可提到欧三欧四标准,可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白凯 《魅力中国》2014,(12):10-11
时下乞丐的团体十分复杂,而复杂的构成慢慢的将流浪乞讨、恶性乞讨成为乞讨的主要方式,职业化乞讨更是成为乞讨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在基本消灭贫困的背景下,乞讨行为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严重,乞讨慢慢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块儿心病,乞讨现象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就变得很重要。本文试图从乞讨现象的消极影响入手,探讨流浪乞讨行为的社会救助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犹太民族是一个流浪民族,但是这一特殊的族群在千年的流浪中历经磨难却仍能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有着坚强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世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一神论的宗教信仰,并通过犹太社区这一特殊的纽带而愈加坚韧与顽强。  相似文献   

11.
流浪儿童是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生存发展状况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流浪儿童救助必须依靠其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流浪产生源头进行实时预防监控,在流浪过程中进行及时、科学救助,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最后坚持实现对回归儿童的监护监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经于2003年6月20日颁布,与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相比,从收容到救助,无疑是一个进步,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部救助弱势群体的条例?这部条例还有哪些不完善之处?日前,本圳记采访了名法学家、国家行政学院杜钢建教授。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浪乞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口涌入城市,客观上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其基本需要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对个体主观支持网络、客观支持网络和对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程度的关注,在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研究上具有其独有视角,可从根本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建构。  相似文献   

14.
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恶化了城市文明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社会的冲击日益加剧;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等。当务之急是全面建构针对这种现象的规制体系,即全面建构现代流浪乞讨救助政策体系;整合现代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构资源;突破限制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资金瓶颈;创新对流浪乞讨的救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日,贵州毕节5名农村流浪男孩的“非正常死亡”,让农村失学儿童问题再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由此暴露出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的缺位,催人反思。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隆冬的风像刀子,他们却顶着寒风,背负行囊,在他乡流浪。  相似文献   

17.
流浪乞讨者的存在由来已久,贫困是主要致因,针对该特殊群体的救助属于最低层次保障,此问题在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甘肃会长期存在,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解决不好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需要在治理视域下,从价值取向、组织架构、资源整合、运行环节进行多方面的机制创新,继而提高救助效果,缓解社会矛盾,增进地方政府竞争力,促动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城市乞讨问题的多视角研究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孝明 《改革与战略》2006,(11):104-105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中国引起了关注。本文分析了乞讨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提出了解决城市流浪乞讨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9.
彭珍  向雪 《魅力中国》2010,(3):272-272
鲁宾孙独自一人流浪孤岛,圣地亚哥独自一人面对险恶的大海,他们的孤独有很大的不同,而圣地亚哥的孤独是永恒性和主观性的。  相似文献   

20.
由孙志刚被殴打致死案而引发的三公民上书全国人大建议对收容办法违宪调查到6月20日国务院通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8月1日起实施),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等系列事件,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