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玉米耐储性差,是难保管的品种之一,原始水分含量高,成熟度不均匀,未熟粒和破损粒较多,它们极易遭受虫霉的危害,胚部大,呼吸强度大,胚部脂肪含量高,容易酸败.胚部带菌容易霉变。同时,玉米籽粒大,相对表面面积小,降水速度慢。为解决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的难题,我们利用现有的高大平房仓通风系统,对高水分玉米进行降水试验,达到降低玉米水分,节省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表1说明,玉米的营养特点首先是脂肪含量较高,约为4.3%,居谷类粮食之首,比精米、精面高5—6倍。王米脂肪主要集中在肥大的胚部,约占全粒脂肪的77—89%,所以应提倡玉米去胚加工,这既可提高王米粉的耐储性,而且使胚芽用以制油。以玉米胚部制的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  相似文献   

3.
玉米在我国主要产区是北方,由于受产区地理位置影响,大多跨省储存的玉米原始水分高、籽粒成熟不均匀,不利于安全储存。同时因玉米籽粒胚部较大,呼吸旺盛,胚部脂肪含量多且带菌量大,在储存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发生酸败和发热霉变,导致其变色、变味、品质降低甚至失去使用价值。那么,如何预防玉米的发热以及出现发热如何及时发现处理.通过对玉米的保管,现总结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一种较难储存的粮种,胚大、水分高、呼吸旺盛,易受虫霉危害。特别是胶东地区,玉米收获晚,入库水分高,更增加了保管难度。在高水分玉米的储存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管理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储备粮品种之一,且与其他粮食谷类的籽粒相比,其胚部占比较大,营养丰富,呼吸作用旺盛,给保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储藏期间加强储藏环境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对玉米储藏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对吊顶仓与未吊顶仓的两个仓房(仓型、仓容、储藏品种一致)进行数据测量和粮情分析,观察玉米温度、水分、生霉粒、脂肪酸值以及卫生指标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比两仓空调耗电情况,探究玉米准低温储藏的最佳条件和手段。研究表明,吊顶后的仓房平均粮温较普通仓房约低2℃,水分损耗降低约0.3%,且储存玉米品质更佳,这说明仓房吊顶技术有利于提高仓房气密性,提升仓房隔热保温效能,更便于实现玉米的准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玉米的安全保管一直是粮食保防工作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我库承担了一定规模的中央储备玉米的保管任务,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确保了玉米储存安全。一、玉米的储藏特性玉米的胚大,果穗顶部和基部因授粉时间不同,其顶部籽粒的成熟度偏低,导致玉米籽粒呼吸旺盛,代谢的H2O和热量较其它主要粮食品种多。加之玉米籽粒大,孔隙度比稻谷和小麦低,自然排湿和散热能力不强。在储藏过程中,一是在距粮堆表层20~80cm区间容易板结而导致发热霉变;二是在仓间阴冷部位如墙角、通风道边缘及高水分、杂质集中区域容易…  相似文献   

7.
《农家致富顾问》2009,(7):42-43
玉米具有水分含量高、成熟度不一致、呼吸旺盛、易发热、霉变等特点,尤其是玉米种子,比其它谷类作物较难贮藏。因此,玉米在贮藏前必须要做好降水处理。降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进口玉米水分差异大,杂质、破碎率及脂肪酸值较高,储藏保管难度大,其作为国家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基础的重要载体,确保其安全储藏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进口玉米的储藏特性,并从入仓、日常保管措施、异常粮情处理等方面探索总结了浅圆仓进口玉米切实可行的保管方案和措施,为实现进口玉米安全储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市场上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玉米水分普遍很高,符合储藏的玉米资源很少。一些基层仓储企业(如粮所)的仓房不完全具备机械通风的条件.想收购高水分玉米又没有安全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山东良友储备粮承储有限公司临邑直属库利用22号仓,开展了对高水分玉米短期储藏实验,主要研究高水分玉米储藏发热高温极限及安全储藏时间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适宜长时间储藏。玉米颗粒大,原始含水量高,不容易干燥,成熟度不均匀,机械作业脱粒、烘干使玉米破损粒较多,质粒变疏松吸水能力增强,极易遭受虫害侵害,胚部较大,富含脂肪,容易酸败,是细霉菌天然培养基,吸湿后在适宜温湿度下,霉菌会大量快速生长繁殖,严重威胁储存安全,尤其是保管高水分玉米。  相似文献   

11.
由东北师范大学研制成功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把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加工成易消化的纤维饲料和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作用的木寡糖(双歧因子),在畜牧业、食品、医药工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这项新技术的特点是:生产出的纤维饲料消化率可达95%,并保留了原玉米秸秆中的营养成分;用玉米芯生产双歧因子,产出率为15%-18%,用玉米秸秆生产双歧因子,产出率为8%左右;生产出的纤维饲料中具有高活性的双歧因子。据测算,每吨玉米秸秆50元,人工成本费80-110元,每吨纤维饲料300元,1吨原料可生产0-9吨成品,年产1…  相似文献   

12.
玉米胚的利用玉米胚含脂肪高达49-56%,蛋白质含量较丰富,且含多种维生素,但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率很低。加工玉米,通常要将胚提出,用来制取玉米油。人体对玉米胚油的吸收率达97%以上。我国玉米胚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国有粮食加工厂,每年约有15万吨,而用于制...  相似文献   

13.
长田  学军  俊利  廷利  玉山  李伟 《齐鲁粮食》2008,(12):37-38
玉米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储藏粮种之一。一般情况下,由于玉米自身的生命活动和机械通风的广泛应用,入库水分13—14%的玉米,储存一个周期(3年),出库时水分会下降0.7-1.0%左右。不仅导致库存玉米减量,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对玉米的加工品质也有不利的影响。为了探索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每年秋季收获的玉米、稻谷等粮食,水分都相当高。正常年景,玉米水分在30%左右,若遇到秋季雨水偏多或下霜较早的年份,最高水分达40%左有(如黑龙江省1996年秋冬收获的玉米,平均水分33%,最高的38%)。长江中下游流域收获的晚稻,也总有一部分水分偏高。我国粮食部门每年要收购这样的高水分粮食数百亿公斤。这些粮食,必须经过烘干或晾晒处理,将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标准才能入库储存。否则,极易发生发热霉变事故。另外,有的地方因气候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粮…  相似文献   

15.
玉米籽粒胚大,含水量偏高,极易生虫霉变,必须适时地采用机械通风干燥,密闭压盖,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16.
周健  孙杰 《齐鲁粮食》2003,(1):60-61
近年来大批高水分玉米进入市场,给安全储粮带来很多隐患。利用机械通风技术达到降温降水、调质的目的,使散装高水分玉米在房式仓中安全度夏,安全储藏,既省时、省力、降低费用、减少损失,又提高了企业效益。山东鲁中国家粮食储备库通过机械通风储粮新技术对高大平房仓散装储藏高水分玉米(14.7%)安全度夏问题进行了应用性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世界玉米加工转化状况:目前全世界玉米70%—80%用作饲料,10%—15%食用,10%—15%用于工业加工。其加工产品中,以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品为主,每年全世界约2000万T淀粉中,玉米淀粉占80%—85%,其余为马铃薯、甘薯、小麦淀粉。欧、美、日在世界玉米加工研究和生产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是世界上玉米加工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年加工玉米2540万吨,产品多达3000余种,其深加工的产品27%出口,价值达13亿美元。日本主要依靠进口玉米进行淀粉生产,年加工玉米淀粉210万吨。酒精是玉米加工业的第二大产品,美国是世界上玉米酒精产量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产区玉米收购形势依然严峻。1.主产区玉米收购价格仍然坚挺。长春地区新玉米收购价为0.82—0.84元/公斤,水分在30%左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为1.08元/公斤,水分在14%;松原地区为0.832—0.836元/公斤,水分在28%-30%;白城地区为0.80—0.82元/公斤,水分在27%-29%;吉林地区是全省新玉米水分最大的地区,收购价格在0.75—0.76元/公斤,水分在30%-34%;深加工企业为1.1元/公斤,水分在14%;四平地区为0.84元/公斤,水分在26%-28%。  相似文献   

19.
刘涛  吴开健 《齐鲁粮食》2009,(12):40-41
大豆含有34%~45%的蛋白质、19%~22%的脂肪、25%.28%的糖分和多种维生素,其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居所有粮食之首。由于大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以及水分活性高,吸湿性强,耐温性差,后熟期长,油分易析等特性.导致储藏过程中易出现吸湿生霉、走油赤变、发芽率丧失等不良现象。尤其是东北地区购入的大豆,普遍存在产地品质差异大、水分不均、籽粒偏大等特点.较其它粮种难保管。  相似文献   

20.
玉米的主产区在北方,由于玉米收获季节气温较低,在田间又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新收获的玉米水分较高,约在22%~35%之间。即便是秋季日晒较好的条件下,也在17%~22%之间。正常年份一般每年冬季收购的玉米平均水分要在15%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冬季收购的玉米平均水分都在标准水分以上。因此,高水分玉米如何安全度夏成为广大储粮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