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H”股 国企股是经中国证监会审核后,获准于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国企股以港元进行交易,又名“H”股,其中的“H”是取材于香港的英文名称Hong Kong的前缀,世界各地亦有沿习类似的做法,例如在新加坡上市的股票称为“S”股,在美国纽约上市的股票称为“N”股等等。首只国企股青岛啤酒(168)在1993年7月15日于香港挂牌  相似文献   

2.
在香港证券市场投资具有内地背景的企业.大多会在国企股或者是红筹股之间进行选择。但许多投资者对红筹股与国企股究竟有何区别,并没有做太深入的分析。国企股是指在内地注册而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电讯、马钢、上海石化等:红筹股是指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内地驻港中资企业.如华润创业、招商国际、中国移动等。 1997年港股最热时.红筹股较受市场追捧。因许多红筹由“借壳”而来,具有较多“注资”炒作的概念,加上红筹企业位于香港,与香港传媒、投资者接触机会较多.故而较为“吃香”。但随后许多红筹公司进行的并购效益欠佳,尤其是为收购而配售的新股.大大摊薄了股东权益。另外,由于许多红筹公司1997年前参与投资香港房地产,在金融风暴期间受到重挫,红筹股价由巅峰大幅跌落.如华润创业由38元/股的高位落到5元/股.招商局由27元/股跌至4元/股。 青岛啤酒为第一间在香港上市的国企,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港上市。后来,又有多间国企在港上市.其中许多为制造业的企业.如马鞍山钢铁、洛阳玻璃、广州造船等,这些企  相似文献   

3.
香港: 1996年港股世界排名第8位 联交所宣布目前香港股市总市值为33029.1亿元,较上年底增加40.65%,居于全球第8位。年内上市之新公司合共48家,其中6家为国企股。目前上市公司总数为578家。  相似文献   

4.
港澳瞭望     
国企上市集资接踵而至于1997年上市的红筹股及国企股数目共38间,集资净额逾620亿元。但由于下半年市场的投资气氛急转直下,令部分企业须押后上市。回顾去年,来港上市的国企股数目多过红筹公司身份上市的本地中资企业,总数达16家,当中4家为第2、3批国企,余下12家为第4批国企,上市集资总额达3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5.
智慧服务连续12年满意度超90%3月26日,龙湖集团发布的2020年业绩公告,让市场有些“兴奋”。从3月26日至30日,龙湖集团(00960.HK)股价连涨3天,市值增加405亿元(以下均为人民币)。伴随着股价上涨,龙湖集团股价创出上市后历史新高,坐稳港股地产股市值次席(2738亿元)。同期,同在香港交易的内地房地产股(下称“房地产股”)表现平平,甚至有41家公司的股价在下跌。  相似文献   

6.
香港报业股价大跌近一个时期,香港主要报刊的股价一跌再跌,其主要原因是它们公布的中期业绩不甚理想。由于受新闻纸价格高涨以及广告收益减少等不利因素影响,香港报刊盈利锐减。正当香港华文日报之间继续进行削价战的时候,投资者也开始抛售三家上市报业公司的股票,它...  相似文献   

7.
4月1日,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0331.HK)在香港首日挂牌即以下挫8%收盘。此前,中芯国际(0981.HK)一改以往中国内地企业海外IPO(首次公开发行)即受到投资者追捧的局面,上市当日股价即下跌10%。而TOMOnline(8282.HK)首日上市表现也令人失望。整个4月,在  相似文献   

8.
1998年1月12日,香港最大的华资证券公司百富勤宣布清盘。消息传出,港岛震惊,本就动荡不已的股市黑色风暴再起,恒生指数当天下跌735点,跌幅达8.7%,其中红筹股、国企股首当其冲,跌幅分别达22%和16%。  相似文献   

9.
在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前,国内企业处于一片中国热的情况下,在股票市场融资的接受程度大,其在香港或海外上市的红筹以及国企股,集资都相当成功。但是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来,红筹、国企股也受重创。日后一些新的中国企业想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自然困难重重。因为投资者在价钱、评估以至未来展望上都抱持更审慎的态度。国内企业的对外融资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必须参照国际惯例的严格要求,改善对外融资的条件和形象。  相似文献   

10.
自1993年7月起,部分国有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激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国企股进入香港,为香港股市改变工业股过少,金融、地产股过多的“头重脚轻”的结构注入了活力,也为看好中国市场,并希望通过香港进入内地的国际资金提供了投资机会,同时,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香港这个重要的金融中心融资,从而增强香港作为中国融资中心的  相似文献   

11.
人物     
《环球财经》2012,(8):19-19
新东方教父俞敏洪遭遇“浑水”袭击 2012年7月17日,在美上市的中国民办教育机构新东方(NYSE:EDU)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正因调整VIE结构而遭美国证监会(SEC)调查,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新东方股价单日暴跌34.32%,同时累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体下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的纳斯达克对中国概念股而言,是一季漫长的隆冬。这一年,针对中概股的做空风潮愈演愈烈,从借壳上市的小公司到多年来的明星公司,几乎全部遭到猎杀,46家已经上市的中概股被迫退市或停牌。美股的冬季特别长覆巢之下难有完卵。去年新上市的中概股纷纷破发。据统计,在2011年赴美上市的14家中国公司中,仅有BCD半导体和奇虎360两家上市公司股价高于发行价,其余12家均已跌破发行价。其中逆市IPO的土豆网发行价29美元,开盘价为25.11美元,收盘价25.56美元,较发行价下跌11.86%。面对"流血上市"的先驱们,许  相似文献   

13.
"‘永恒的信心在移动’股票能涨吗?建议更改为‘恒信不动’。"这是股民在恒信移动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信移动",300081.SZ)股吧中,对恒信移动股价上市至今下跌幅度近60%的无奈戏谑。作为河北第一家上市的创业板公司,顶着"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地面零售连锁商务经验和移动信息技术研  相似文献   

14.
何杨 《民营视界》2007,(2):28-29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境外上市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选择到香港、纽约、伦敦等资本市场,通过境外IPO(首次公开募集)、红筹股、买壳上市、造壳上市等方式实现境外融资。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境外非国有企业有125家,到2006年3月,国内已有27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红筹股方式实现海外上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境外上市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从1993年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如1997年中国电信,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从2004年开始,国有银行业也驶上海外上市的快车道。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正式在香港上市。  相似文献   

16.
战后40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由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小商港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旅游和信息中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资本市场资金充裕、借贷灵活。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国有企业运用股票方式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赴香港上市。目前,全国已有33家大型内地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俗称“H”股),50多家驻港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俗称“红筹”股),约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7%。在过去3年多,中国企业透过H股和红筹股的形式,先后在香港股票市场建设。例如:1997年5月上市的…  相似文献   

17.
5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将使用30亿美元的外汇购买美国黑石集团近10%的股份,6月22日黑石上市首日,股价大涨13.1%,达到35.06美元,一度使正在筹建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账面盈利高达5.51亿美元;但随后黑石股价不断下跌,截止7月27日美国股市收盘时,黑石股价已经从首日上市时的$36.45下跌到$24.30,使中国外汇投资出现了17.9%的浮动亏损,约5.38亿美元,合40.65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23日,香港唯一一支黄金股、中国黄金香港第一股、福建省第一支H股——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H股(股票代码2899)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开盘后,股价直线攀升,换手率、成交量均创近期最高,共筹资11.5亿港元,被业界誉为2003年香港股市中表现最好的新股。  相似文献   

19.
从证券市场的反映看,在香港上市的国美和永乐合并后的开局并不稳定,双方的股票在香港联交所出现了大涨大落。7月26日,国美电器(0493HK)和中国永乐(0503HK)复牌第一天,股价便双双持续走高。国美大幅飙升8.66%,此前一直低迷的永乐更一度大涨超过14%。然而,好景不长,一周后国美和永乐股价开始迅速下跌,截至到8月9日,永乐又回调到2.15港元左右,国美也回调到66港元左右。  相似文献   

20.
阿丁 《沪港经济》2005,(1):47-47
"中银香港" 股价翻番 2004年的圣诞节对香港股民来说也许是最高兴的节日,和"低迷"的内地股市相比,香港股市在年底升势不改,人气兴旺。 12月初,恒生指数曾创下3年来的新高。其中上市3年多的中银香港,最高曾突破15元大关,比上市初的价格翻了1倍之多,令人刮目。与此同时,香港股市新股集资也水涨船高,粗略估算,2004年香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