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职业是金融分析,业余爱好是文学,因此曾经为金融文学刊物《金潮》撰过稿。《金潮》杂志社社长赵新生专门向我推荐过丁力的作品,称赞他是中国最有爆发力的金融文学作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梦。梦境,总是那么美丽。在我的心中也有个梦,这个梦,与《中国金融》有关。那还是1995年,我从学校毕业,踏进人民银行大门的第一天,支行的行长便问我:“小伙子,你都有些什么特长、爱好?”我当时颇有些自负地回答:“我喜欢写作。”并且毕恭毕敬地呈上了自己在校时发表的一些诗文、获奖的一些作品。行长接过来,仔细地看了看,随后点点头,瞧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文笔不错,不过到了人民银行,不能光写些诗歌、散文,还得学着写写金融方面的文章。《中国金融》是咱们系统的权威刊物,希望能够早日在上面看到你的名字。”说完,他从办公…  相似文献   

3.
黄涛 《金融博览》2010,(12):83-83
我拿到张明博士的金融随笔集——《觉今是而昨非》后安坐桌前,细细品味这本精致的金融随笔集。张明博士这本随笔集跨越4年之久,从近300篇文章中精挑细选,集中了他从攻读博士学位到学术观点形成这一重要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25日,中国金融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博览》杂志共同推出的“中国梦·金融梦”邮储银行杯全国金融摄影大赛在北京启动.参赛作品从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寄至大赛组委会:  相似文献   

5.
今年 10月 ,《中国金融》已经创刊5 0周年了。 5 0年来 ,《中国金融》在宣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 ,反映和评析经济金融运行形势 ,交流金融工作经验、业务创新 ,介绍和传播经济金融理论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在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中 ,发挥了巨大作用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是银行的一个老工作人员 ,同《中国金融》有着较长和较深的关系。5 0年代在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工作时 ,我就被聘为《中国金融》的通讯员 ,负责组织稿件 ,反映群众意见。几十年来我不仅一直是《中国金融》的忠实读者 ,而且也先后为它写过一些稿子 ,有的稿子还在《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6.
致读者     
《新疆金融》2009,(12):I0007-I0007
《新疆金融》(汉文版)经近30年的发展与改革、励精图治,取得过应有的成绩。为顺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与期刊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拓宽和创新办刊渠道,从2010年起《新疆金融》(汉文版)正式更名为《金融发展评论》。  相似文献   

7.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8):30-30
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来说.发行第6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中国金融》在其创刊以来5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陪伴了中国金融职工队伍50多年的成长征途。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可以说是读着《中国金融》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30年的金融人,我自己是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的。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谈谈银行部门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对我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和鼓舞,更是我此后20多年不懈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工银往事     
《中国金融》2020,(Z1):42-44
<正>对于我来说,《中国金融》是一位伴随职业生涯几十年的老友,我在此发表过二三十篇文章。2000年2月,我离开工商银行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四年间分管过《中国金融》,经历了《中国金融》内容上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刊期由月刊改半月刊、印制由黑白改彩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走过了 5 0年的历程 ,值此 5 0周年庆典之机 ,我谨以一些片断的回忆 ,写一些我对所接触、了解和交往的《中国金融》编辑部同仁的印象和琐事权作纪念与庆贺。我是 196 0年秋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综合处从事国际金融资料工作的。由于大学学的是外国语言文学 ,对金融了解得不多 ,为此不得不努力学习金融知识 ,除了读金融专业书籍外 ,《中国金融》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 ,从此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入行 40年 ,在组织和老同志的关怀培养和帮助下 ,我从搞资料做起 ,慢慢参与研究 ,后来逐步走上室、所领导岗位 ,主持创办刊物 ,担…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人民银行电子信息化战线上工作了10多年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金融电子化》的忠实读者,有幸目睹了《金融电子化》的10年变迁。阅读每一期《金融电子化》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从1993年7月创刊号开始,经历了季刊、双月刊到月刊等多次改版,我深深感到:《金融电子化》为金融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我应约为《中国城市金融》创刊十五周年写些文字.五周年、十周年时,我也曾为她写过一些文字.不过前两次是作为她的"主笔"来写的,而今是作为她的读者来写的.时过境迁,情况不同,自然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12.
徐诺金 《中国金融》2020,(Z1):177-179
<正>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伴随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中国金融》杂志走过了70个春秋。我从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时开始接触《中国金融》,到今天已有近40年时间了,也从一个初读者变成了老读者、老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一直"行"走在金融领域,经历过"东(广东)、西(广西)、  相似文献   

13.
当我还没有见到《中国金融》1991年第一期有关刊庆的约稿启事时,就收到冯春林同志的信,要我准备一篇《我与中国金融》的稿子,思虑万千,不知从何下笔,说实在的,《中国金融》几乎伴我在金融战线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作一个忠实的读者的同时,我曾在这块金融园地上亮出拙作几十篇,包括一些理论文章、通讯报道、杂文、照片等。从一棵幼苗到结出硕果,全靠园丁辛勤培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我这个基层行处出身的通讯员,倾注许多心血。他们严谨扎实的文笔,朴实无华的作风,无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经济、金融法规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许多读者来信咨询有关经济、金融法规的相关问题,为此,我刊特约请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法律事务办公室有关人员就《合同法》、《担保法》、《保险法》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分期刊登,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5.
周正庆 《中国金融》2006,(18):22-22
《中国金融》杂志发刊600期.历时56年,刚好等于我参加工作的年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同舟,我与《中国金融》杂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的金融生涯、成长进步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成长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加治堂 《新疆金融》2009,(12):71-71
欣闻《新疆金融》即将改版为《金融发展评论》,深感高兴和激动。不单单是这本杂志从祖国的西北边陲走向了全国,不单单是这本杂志与我、与边远地州的那份情结,也不单单是为这本杂志“黄鹤一去不复返”的那份离情别绪。  相似文献   

17.
记得2004年12月的一天,我在翻阅《中国金融职工书画摄影集》时,有幅舞台摄影作品《天鹅湖》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作者是现任中国银监会工会办公室主任陈炜。他将奥杰塔公主和齐格  相似文献   

18.
杨贵荣 《时代金融》2005,(11):53-53
<正>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第四次恢复成立。同年, 我也有幸成为金融战线的一员,并与当时的《云南金 融》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 《云南金融》正式更名为《时代金融》,更是成为我工 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如今的《时代金融》,一篇篇蕴含经济金融理论 研究分析的文章,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出现在读者 面前,趣味性浓厚、可读性极强,令人爱不释手。尤 其是为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步伐需要所设置的栏目,  相似文献   

19.
童频 《金融研究》1997,(2):18-18
我与《金融研究》童频伴随着共和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金融研究》迎来了二百期。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此时此刻,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我是偶然闯入《金融研究》的。1986年初夏,为了完成国家统计局的任务,刚出校门不久的我,运用在校学习的数理技术和刚掌握的银行...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韩少功,曾任《海南纪实》、《天涯》杂志主编、社长。现为海南省文联主席。他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他的主要作品《韩少功文库》(十卷)、《西望茅草地》、《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等等长久地吸引着文坛和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