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许多具体领域,农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在去年底举行的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农业部首次提出了种业发展的"七个不平衡不充分",即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鉴定创新不平衡,鉴定创新不充分;种业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不平衡,转化应用不充分;种业的数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质量效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长期以来,"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农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劳动力向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农民。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更加凸显,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生代人口的成长、信息传播的加快,人民群众食物消费需求呈现新特征,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吃得愉快"转变。但在农业供给侧,现在还远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平衡,突出体现为数量增长快、质量改进慢,生产发展快、生态改进慢。不充分,突出体现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高。在新时代,我们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更均衡、更充分、更高水平地保障13  相似文献   

5.
郑伟 《农业经济》1998,(12):49-49
棚菜是北宁市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近几年,由于各地普遍重视棚菜生产的发展,棚菜面积迅速发展,使我市棚菜外销量渐趋平衡,造成鲜细菜价格和农民棚菜的单位效益逐年下降。若使北宁地区的蔬菜生产不下滑,单位效益逐步提高上来,必须...  相似文献   

6.
当前,设施农业已经从政府主导向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道路延伸。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品质和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效益稳步增长,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设施农业配套机具的需求逐渐增长,发展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日益强烈。  相似文献   

7.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了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顺应我国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生产生活空间利用充分,剩余可开发空间十分有限;陆域的生态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丰富;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增建设空间紧张;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海洋空间的开发保护定位逐步优化,各区域功能不断完善,开发利用效益逐步提高;各类空间粗放利用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三生"空间存在生产空间质量低下、生活空间粗放低效、生态空间污染萎缩等问题。在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新要求背景下,特别要注重以下几点:加强区域协作;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守好基本农田和生态两条红线;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借助开发强度,管控城镇扩展规模;高效配置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要素,综合调控各类空间利用需求;构建生活、生产和生态协调有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稻田生态渔业就是利用稻田、稻田中的水体以及空间进行立体化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它对稳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十  相似文献   

10.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改善,更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难题,而促进农民有效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简要阐述了促进农民有效增收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谭静 《农业经济问题》1996,17(11):31-36
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农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以数量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市场农业转变,一切农产品的效益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如何选择适合农村发展实际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农业和农民与市场的充分结合,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12.
程燕燕 《山西农经》2022,(17):36-38
近年来,我国始终重视做好“三农”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收入依然是“三农”工作的短板和痛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等仍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探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对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德财政合作辽宁生态造林项目,其目的是通过造林恢复植被,防止土地进一步荒漠化,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农民提供短期的就业机会,通过受益人经营林地得到的长期效益和增加项目区农民的收入,以帮助贫困农民逐渐脱贫.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土地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提升生态环境、推动脱贫攻坚、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土地整治更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当前辽宁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业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知名农产品品牌少、三大产业融合度不高,这些问题都需要破解。具体路径应该是以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新格局;构建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新蓝图;夯实农村基层工作,巩固乡村振兴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抓手,推进辽宁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一、对粮食生产“高效”的认识“高效”的概念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的效益比例高于最低效益之比。笔者认为,高效有三种计算方式,即:本期效益超过上期效益;本单位效益高于兄弟单位乃至外国的效益;本期效益大于投入之比。在对粮食生产高效的认识中,要区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种效益既有本质区分,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同处商品物体中的数量与质量应是辨证统一的。所以,在探求粮食生产的高效之路中,应在求得社会高效益、生态高效益的基础上寻找途径。没有社会、生态的高效益,单纯追求经济的高效益是实质的负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生产经营上农民一直把棉花生产当做发家致富的根本,加之国家对棉花生产的"倾斜"政策,尤其是在大包干以后的几个年份里,棉花价格与其他经济作物,与当时生产资料的价格比较合理,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种棉积极性下降,棉田面积逐年减少,粗耕、劣种、轻管的现象,特别是去今两年,有的农民对上级的植棉指令性计划持抵触情绪.少种、不种棉花的"顶牛"现象已有发生且有发展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棉花生产的出路何在?最近,我们对冀县3个乡镇、80户农民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政策不平衡、比价不合理、效益悬殊.  相似文献   

18.
正地处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部位的桐木村充分挖掘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正山小种红茶生产,使茶叶生产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再到以更高标准促进乡村文明,为进一步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缓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一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相似文献   

20.
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是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了稻田的生产力,实现了稻米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解决了农田撂荒的问题,保护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