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构建,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弘扬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培养独立、自主和富于批判精神的人格,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走进电视媒体"现象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文化事件,经久不衰的《百家讲坛》更是成为众矢之的。而早在半世纪前,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的电视批判理论就已然为此提供了一种媒介研究的新范式,引发了我们对"场域"、"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批判理论的深层次探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在40年代后期急剧动荡的复杂矛盾中,众多知识分子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抉择,其中大部分选择留在大陆。现有研究往往对他们的痛苦心态采取了简单化、政治化的阐释,也夸大了国共两党争夺知识分子的“战斗”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处于抉择中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细微的,有“政治嗅觉迟钝”型、“民间浪漫”型、“独立特行”型、“鸽子恋家”型及“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型等等。对于许多自由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之所以选择留下并非首先处于政治上的抉择,本能的爱国主义情感、“土地情结”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一直处在社会运动的潮头,面对社会转型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而困惑,失落,冲突和激越。对青年“文化人”来说,神化市场的功能利主义,个人主义和逃避现实的“文化回归”,“传统复兴”都不是理想的选择,现代社会所需要并将造就的将是既有执着的人文精神,又有深刻的现实理性,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新“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分子、表演艺术家到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先生的一生可以“奇”字贯穿始终,其庞大渊深的学问,多方面的惊人成就,个性之多姿多彩,际遇之起伏传奇,都是当代文化史上所罕见的。对其生平事迹进行重新梳理和深入探索,着重从精神层面剖析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因素以外,支撑其一生抉择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折射出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媒介权力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强势话语并构成了"话语霸权",媒介异化的现象时有出现.媒介知识分子是媒介时代知识分子适应时代、主动同媒介相结合的产物,他们积极介入传媒,拓宽了自己的活动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是媒介拥有的"话语霸权"极有可能将知识分子最宝贵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侵吞掉,所以,知识分子在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时,既不应该拒斥媒介,又要谨防被媒介所操控,以免丧失自己理性、独立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在国家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乡村建设”已成为一种话语,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以温铁军、贺雪峰、何慧丽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共同判断,即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9亿农民不可能顺利地从农村转移出去,将长期过着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提出并实践了新乡村建设的主张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11月8日,长沙市贺龙体育馆旁边的一家咖啡厅里,李勇超品着咖啡,谈着“专业国际营销”,淡定从容。 坐在记者对面的李勇超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书生气质,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如果他不做自我介绍,你可能会从他的这种气质联想到“教授、博士、知识分子”之类的词语。  相似文献   

9.
令人堪忧的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尽科学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因此,增强知识分子体育意识,改善知识分子的锻炼条件,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加快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四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实质上是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问题的讨论,是人们对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所作的独特思考。这场争论对推动国民政府制定"平时教育"政策起了促进作用,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不仅是社会的"匹夫",更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能量既在战时,更在战后。同时,这场争论还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大学的时代使命。此外,这场争论的结果对保护、发展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文化的阴谋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