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观点儿看,卖给跨国资本也许是本土企业成长为全球大企业的另外一种方式“最近又有谁在准备卖企业啊?”企业界近来的聚会上,这样的私下打听,差不多成了标准的“见面问候语”。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卖掉自己企业大部分股份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交易的节奏在加快,规模在放大。掰着指头数,阿里巴巴、顺驰、小护士、东盛“白加黑”、永乐、苏泊尔、搜房网,加上著名的徐工,最近的统一,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两起并购新  相似文献   

2.
“上海不出企业家”。上海真的不出企业家吗?中国商界的这一“咒语”,正在被一群新生的上海企业家打破。199g年,携程、盛大创立:2002年,分众、如家创立,在此后的三五年间.这几家由上海人在上海创立的上海企业.迅速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宠儿,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耀眼明星。同样是“胆小”,同样是“算计”,同样是“崇洋迷外”,为什么这些原先制约上海人创业、诞生企业家群落的“缺点”,却在陈天桥、江南春、梁建章、季琦这些新上海企业家身上,变成了创下大业的“优势”?是企业家的定义变了还是上海人的内在气质变了?四五家企业、七八个新企业家,也许还不足以推翻“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但假如这几个人身上的气质恰好代表了中国商业与全球契合的新方向,那就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这几个样本了。  相似文献   

3.
“在经过进退金融的踌躇和顿悟之后,如何让海航这架已背负约200亿债务的‘飞机’平安落地?”在去年的“25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榜单中,陈峰位列第23位,《中国企业家》给出了这样的悬念。 一年后,陈峰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10月15日,据说曾患有“媒体过敏症”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却颇有风度地曝光在中国媒体面前,站在他身边  相似文献   

4.
<正>“你的企业上市了吗?”“我的企业要不要上市?去哪里上市?”许许多多的中国企业家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者面对这样的提问。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成长,中国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也在成长。他们越来越明白,上市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志,只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选择。5月26日,在第十届北京科博会上举行的“金  相似文献   

5.
何斌 《中国企业家》2005,(23):66-67
“在经过进退金融的踌躇和顿悟之后,如何让海航这架已背负约200亿债务的‘飞机’平安落地?”在去年的“25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榜单中,陈峰位列第23位.《中国企业家》给出了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6.
谈系统化整合营销中的监控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中国审计》2003,(10):78-80
我们正处在一个各种信息极大充斥的时代,传播的痕迹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本质上说,传播是有目标、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传播现象,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尤其受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企业的重视。甚至有企业家断言,“被注意就是生产力”,“眼球经济”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殊热点。然而,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做了那么多的广告,还是卖不出去?”、“我们连续几年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为什么还是得不到顾客的青睐?”……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归…  相似文献   

7.
20年前,中国没有企业家,很多人下海全凭一腔热情办企业,“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创业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时此刻我讲风险管理是为成长企业保驾护航,高速成长的企业犹如快行道上奔驰的汽车,如何使车子行走得又快又安全呢?这是风险管理要解决的问题。百年老店都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企业,“蒙牛”怎样做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相似文献   

8.
唐凯林 《英才》2005,(2):28-32
夏朝嘉的财富故事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找到一个好的专业切口进入,突然发起来,凭着过去的经验,再加上自信,企业做大,然后开始多元化。于是不断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什么赚钱做什么,而这种活法不属于夏朝嘉一个人,禾嘉一家企业。在中国企业生态群里,它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生存方式。先不论只注重短期利益的企业行为有多少弊端,且不说做不到行业互补的多元化有多么危险,单就一个企业只靠老总一个人的悟性,成功的有多少?猝死的又有多少? “我的主业就是搞组合,不断地把产业整合起来,这是我的职业。”夏朝嘉这话该怎样理解呢?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激进? 沉醉在产业资本游戏里,矢口否认多元化风险的夏朝嘉让人捏把汗。推崇狼的智慧,夏朝嘉尤其推崇捕捉猎物时机选择的智慧。但学会放弃机遇,或许是夏朝嘉们应理性思考的另一种人性智慧。前一段轰动的中航油事件,恐怕真正让公众错愕的是在市场浸润多年的陈久霖,风险意识却几乎等于零。与市场对赌的豪情,造就了一批中国企业家,也扼杀了一批中国企业家。我们在痛惜中途翻车的陈久霖们的同时,也在忧虑无畏风险的夏朝嘉们。如果中国企业家们的悲剧20多年一演再演的总是老掉牙的套路,不说也罢。  相似文献   

9.
《英才》2003,(6)
中国企业家协会在1987年曾经评选出20位全国著名企业家。时过境迁,今天仍春风得意者屈指数来竟不过两三位而已,大多数都成了过往烟云。仅就此而论。足见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的“伤亡”率之高。究其原因,是经营不善?是环境恶劣?抑或是自身素质使然?有人说,企业家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实际上,一个企业家的视野有多远,也决定了他领导的企业能走多远。而企业家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身世、早年工作及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创业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面对尽管“伤亡”率极高但仍日渐壮大的中国企业家群落,如果抛开他们个体成长的背景去分析他们的生存形态与未来走向,都有可能陷入空洞化的推断,也不能复原中国企业家队伍从个人素质到经营风格的多样性,因为仅仅20余年的历程,不可能彻底抹去发轫于工、农、商、学、兵的中国企业家的出身“底色”。在非典肆虐的日子,做这样的专题似乎偏离热点。但如同找不到病毒的源头,便难扼住这个疫魔的咽喉一样,如果不能正视中国企业家的“昨天”,也难看清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例如,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收录机,  相似文献   

11.
过去人们常常把营业额和利润水平的上升视为衡量企业家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然而我们现在却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企业的资产和营业规模飞速增长.但它是靠资本“运作”出来的;有些企业的利润水平短期内快速上升.但它是通过“寅吃卯粮”挖掘出来的.甚至通过”调整”财务数据“编”出来的。一些企业家凭借迅速上升的数字走红.但随着泡沫的破灭,走红不久的企业家又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到底何  相似文献   

12.
陈春花 《企业文化》2007,(10):63-65
何以两家公司的外在环境相同,创立者的出身也类似,却在几年后有着全然不同的运作方式?何以有时企业抗拒改变的能力如此之大?归根结底是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能否科学地管理自己、科学地管理企业,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说了算”不仅发生在企业,更经常地发生在中国家庭,甚至可以这样说:家庭中的“家长制”是企业中“一个人说了算”的祖师爷。在企业界,“一个人说了算”不是赵新先一人的“滑铁卢”,而是使过去很多中国企业家掉进去的“老陷阱”,如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企业家王安在电脑行业曾经做到世界前几名,一度使很多中国人倍感骄傲,后来却因王安出现重大个人决策失误,不久使公司破产。导致中国企业家偏爱“一个人说了算”的认识误区由于“一个人说了算”具有致命的缺陷,几乎所有成熟的大企业,尤其是那些世界知名企业,早已不把“一个人说了算”…  相似文献   

14.
西安高新区的企业正在从郁郁葱葱的青苗演变成参天大树,开始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不过,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些企业“蜕变”?是什么样的创业企业家缔造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企业?企业又应该怎样才能基业常青?一、架起科技与经济的桥梁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会推动经济飞跃式的发展。硅谷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软件业让印度经济腾飞。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几年北  相似文献   

15.
在欣喜之余,本土企业家是否充分体会到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自主创新”终于超越科技层面上升为中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战略,对企业界来讲,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了。“自主”二字好沉重,在欣喜之余,本土企业家是否充分体会到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自主”二字,来之不易。过去几年中,本土企业界曾经为它的诞生做过许多反思、许多呼吁和许多努力。在加入WTO后的几年里,本土企业的疆域和眼界都大大扩展了。站在全球竞争的格局重新看待自己和本土市场,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逐渐感受到了20多年单向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而形成的“非国民待遇”,也看到了在全球分工下一味走低成本路线只看重GDP和销售额的巨大局限。于是,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们看到企业界不断反思和呼吁  相似文献   

16.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01-C001,C014-C017
“企业家雇佣资本”是一种新的企业所有权配置。它实质上是“股东本位”的企业所有权过渡为“企业家本位”的企业所有权的一次历史性跃迁。所以,“企业家雇佣资本”实质上是一次企业所有权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伯纳姆在《管理革命》一书中的说法是值得玩味的。他说:“受压迫的农民并不接替压迫性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企业家”这顶帽子被随意地戴来戴去,已失去了其原本意义上的含金量,以至于有些真正的企业家不屑于此称,其最恶劣的后果是“劣币驱除良币”。有些企业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惨淡经营,经营者便堂而皇之地以企业家自居。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潮理论,几乎成了漫天挥舞的金箍棒,沦为一种亮丽的装饰,大大游离了企业文化的应有之义。所以,若论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有必要正本清源,先对“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内涵作一下界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为企业谋取利润,并为此承担…  相似文献   

18.
何谓人才?     
紫辰 《企业文化》2005,(4):80-81
当前,人才问题被企业提到生死攸关的地位。许多企业大张旗鼓,许以重金求募良才,大有古代传说那样“干金求马骨”的豪气和决心。但是,如今多少企业家一提到人才的问题,还是依然是那样无奈和愤懑。难道求贤若渴的心情,换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无奈吗?当企业家总是抱怨企业无法找到真正的人才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地之大,就没有可用之才”?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他们做到了,企业家这个称号才尤为可敬我虽然是一个写作者,身处文化圈,但很关注企业家这个群体,也算比较了解,之前我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而且我不在“此山”中,更可以跳脱出来观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企业家呢?我们习惯上会把企业分成几类:一种是小微企业,严格说跟企业家三个字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就是“小老板”,基本上通过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和官场高层不可能有深度交集;就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得有多少作品一样,一家企业至少到中型的状态,它的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创新,特别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推进和承载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过去,经济学界往往持创新主体“一元论”的观点,即只讲企业家主体.从现实来看,创新活动是企业家、“内企业家”和劳动者的协作行为,因而创新主体自然是这三者的统一.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创新主体问题上理论和现实的背离.所以对企业创新主体需要进行再认识.一、创新主体“一元论”与现实的矛盾首先,企业家一元主体的创新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创新过程中,许多创新成果最初的设想是通过中间管理层在职工建议的启发下取得的,而并非都是由企业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