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指通过一定的资金运营方式,保持基金总的购买力不降低,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换句话说,就是保持基金货币量的增长率等于或大于通货膨胀率。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基金积累率必须高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方针,因而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投资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不通畅,根据农保基金的管理使用原则和有关规定,该基金只能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和存入银行。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农保基金的增值效果不理想,长期下去,势必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为了确保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已成河北省的突出问题,加之家庭趋于小型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大大弱化,农村老年人靠子女养老极不稳定,甚至毫无保障.新农保的试点及推行,为河北的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新农保制度:优化制度设计,提高养老金待遇;完善基金运营机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新农保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新衣保养老金筹资方式单一、新农保养老保障功能有限、新农保保值增值能力不足、农民参保积极性有所回落”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从加大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新衣保制度的监管体系、提升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增加新农保基金的投入力度等五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且强调个人账户的自愿性。但由于农民基础养老金的享受与个人账户的捆绑性,使新农保强调的自愿性个人账户实具强制性。这既有失公平,又难以确保保值增值,降低了个人账户保障能力。因此,应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老年农民实施梯度普惠制养老金制度,保障退休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真正变个人账户强制性为自愿性,并切实做实个人账户,以提高老年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在建制理念、制度结构、筹资模式、基金的筹资管理和运营以及增收节支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对解决我国新农保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结构不完善、保值增值困难、经办和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农保制度作为农民养老制度再次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课题组结合泰州市新农保制度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建立个人缴费与人均收入相挂钩、政府补助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径等建议,对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农保改变了过去老农保仅由个人缴费的筹资方式,而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论文结合辽宁省新农保试点的实践,从农民的投保能力、政府的基金筹集能力、投保收益等方面,对新农保的基金筹集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部经济发达县区——四川省双流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运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农保的试点从基金筹集、个人账户、待遇标准和财政补助四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宣传力度、加强财政投入、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注重与传统保障融合、优化基金投资运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农保实施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能否顺利达到政府预定的目标,制度设计非常重要。虽然与老农保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但目前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仍具有激励不足的特征,在试点阶段就已经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推行。为强化推行新农保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激励功能,采取灵活的参保方式,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等。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新时期。新农保的出台也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对新农保的研究文献作为综述重点,分别对旧农保的弊端、新农保与旧农保的比较、新农保思路进行讨论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1.
智利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基本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基金模式改为部分积累的基金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既实现了社会互济,又突出了自我保障,被认为是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创新。一、研究智利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中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尚未解决:其一是在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的过程中转制成本如何补偿;其二是在新制度即部分积累的基金模式下如何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对…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农业经济》2012,(1):78-80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通过对河南新农保试点城市荣阳市的调查分析,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加快农保立法工作、健全农保信息系统等是推进新农保工作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推广,提升制度的内在质量、推进经办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运作、加强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已成为制度长效可持续运行的关键.以湖北省为例,本文作者通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新农保制度在制度衔接、经办管理及地方财政补贴等方面存在问题,以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县级地方政府补贴、个人账户支付、保障水平以及基金保障增值存在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夯实新农保制度运行基础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析我国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保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范畴,是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重要基础。新农保不同于老农保、优于老农保。建立新农保,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2009年底推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参保方式上具有半强制半诱导性,在资金来源上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更明确,在缴费方式上按年缴费多档位可选择,在筹资模式上采用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存在集体补助资金缺位、地方财政资金到位状况缺乏监督、年轻农民参保比例低、筹资水平较难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等问题,应当设立动态可调的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基准,采用缴费基数属地化的比例制缴费方式,提高新农保基金统筹层次,防范个人账户空账风险,理顺新农保与城乡多种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自2009年开展试点以来,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实践中,"新农保"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养老资金匮乏、保障水平低;基金运营效率低、统筹层次低;基金监管不力,缺乏内部审计;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及账户权益规定不明确,等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到2011年底,全国试点地区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3亿人,875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新农保的参保率更是高达99%,但是新农保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发达地区的农保实施情况来透视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城乡居民的养命钱,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其保值增值渠道单一,面临很大贬值风险,急需寻求保值增值的渠道。本文主张借鉴国际经验,开拓多渠道运营,运用多元化手段,提高投资专业化水平,提高基金运营统筹层次,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监督等策略,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财政补贴是新老农保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地方财政在新农保中既补入口又补出口,产生了积极的补贴效应。本文通过对新疆新农保试点县地方财政补贴政策的分析和相关数据的测算,发现地方财政采取出入均补的政策效果较好,但同时新疆新农保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地方财政补贴差距大、贫困县承担财政补贴能力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责任,科学合理运用补贴手段,使其在新农保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国务院提出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文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工作。与此同时,河北省也及时出台相应实施办法,积极推进"新农保"的试点工作,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但试点中也出现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财政分担机制缺失及保险基金管理面临风险等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和政府财政投入,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规范"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