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本文采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农户投入努力程度、农户未来收益预期等中间变量,研究利率水平、农户违约风险和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新疆县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小额贷款的利率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利率水平将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期持续稳定经营;农户贷款的单户规模要保持适度,"小额"是与我国当前农村信贷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关注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防止因农户"短视"而形成的违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制度变迁为理论框架,讨论了作为农村金融诱致性变迁载体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文章使用D ID模型对苏北L村79户农民在样本互助社建立前后的信贷可获性与收入进行比较,发现互助社对农民的福利水平提高有显著的正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助社这一制度创新对提升农户的福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福利的认同的理论模型,利用湖北省武汉、仙桃、恩施宅基地流转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福利的认同度,从农户主观价值认知视角评估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效应。[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1)总体上,农户认同宅基地流转福利,当前宅基地流转政策改善了农户福利。(2)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福利效应存在差异,宅基地流转显著改善了家庭经济、居住条件和心理感受福利,其次为社区环境和社会保障福利,改善农户发展机遇福利效应最低,且农户不认同宅基地流转后发展机遇福利。(3)宅基地流转改善农户福利效应存在禀赋差异,因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以及宅基地流转方式不同,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福利的认同存在差异。[结论]当前进一步深化宅基地流转政策改革对于提高农户福利,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农户对宅基地流转政策改革期望值较高,为进一步深化宅基地流转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义乌市作为调查样本区,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定量测度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福利水平的变化。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模糊评价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果:近郊村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比例高达64%;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正向作用的因素依次为宅基地住房层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负向作用的因素依次为农户年龄、当前状态满意度、农户居住舒适度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农户退出宅基地进行集中居住后,住宅的资产性凸显,农户的总体福利水平提升,远郊村农户福利水平提升更大;从功能性看,农户居住状况改善最多,经济状况提升较大,但远郊农户生活成本增加较大,搬进新宅后近郊农户状态满意度提升较小。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时机较成熟,建议政府探索适合农户生活方式过渡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布局模式,为退地农户提供受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构建市场机制提升城乡土地配置效率,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5.
农户贷款成效显现,农信社成农户贷款主力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辖属4县1区77个乡镇,143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61万人,农户101.4万户,是传统的农业区。农户是农村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户。银行业机构如何以农户贷款为纽带,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巢湖银监分局在全市银行业机构、经济主管部门、部分乡镇、行政村和农户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需要贷款的农户主要有以下五类:以简单再生产为主的传统种植户。这类农户文化素质较低,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安福县为例,分析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融资造林的影响,探析林权抵押贷款能否解决农户造林资金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缺乏造林资金,现行农村信贷供给不能解决农户造林资金问题。林权抵押贷款为农户融资提供了渠道,有助于缓解农户造林资金压力,但金融机构提供的林权抵押贷款与农户造林实际需求不符,限制了农户利用贷款投资造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8.
研究目的:揭示已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获性不高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规模农户和小农户土地抵押贷款可获得性具有差异性;(2)土地产权流转市场较小、土地评估机制不健全、农户承包经营权证不随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尚未完成、信贷风险分摊机制等制度基石尚未完全确立等因素降低了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研究结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进一步推广需要提高银行对抵押土地的处置能力,简化规模农户贷款手续,同时完善信贷风险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饮水现状不容乐观,改善农村生活供水状况,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户饮水安全,而且对于降低消费风险有益.基于城乡统筹的要求,镇江市将集中供水覆盖到周边乡镇,了解实际的连接意愿和支付意愿情况,有利于识别项目社会风险.本文采用条件估值法(CVM),对镇江市周边四个乡镇未来受益农户进行了供水需求的随机抽样调查,计算出农户对供水改善的户均支付意愿(WTP),并使用统计分析工具对WTP和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可供制定水价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认为,面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应向实行混业经营的新型合作金融转变,即以现有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逐渐向农业合作保险、证券等业务渗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下一步改革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和反映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合理性的经营效率作为指标,就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可能存在的合理模式展开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江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依然不高,且效率值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股权集中程度要远远低于经过探索得出的农村信用社合理的股权集中程度。这说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依然较为分散,提高股权的集中度仍是日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孟加拉格莱闵银行(GB模式)小额信贷运作的理念和原理建立小额信贷市场一般模型,并衍生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理论模型及其扩展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信任在小额信贷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农村信用社、微型金融组织(MFI)、非政府组织(NGO)等信任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群体,农村信用社行政性低贷款利率难以覆盖小额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和贷款风险,并导致"市场挤出MFI(NGO)"现象发生,影响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MFI、NGO、农村信用社、民间借贷等的公平竞争和有效合作,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行为与业绩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作者对中国西部地区118个农村信用社的调查资料,从权力分配、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以及现有治理结构对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治理与农村信用社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信用社治理结构上的最大问题是产权不清,利益关系不明确,没有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后果是行为的短期化,没有人对信用社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负责,并导致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用社的业绩表现与治理变量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农村信用社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在微观层面上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更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利于“三农”的金融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制度创新。在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各种体制的相互碰撞,解决或预防这些碰撞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整体改革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相似文献   

18.
李长健  曹俊 《农村经济》2007,(10):58-61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税费改革以后农村社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财政体系的建构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如何寻求和谐的农村财政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政府决策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力求在对农村财政制度、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纵横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提出制度均衡的路径,最终达到构建和谐农村财政体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冲突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启动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了改革的双重目标:一是要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三农,二是要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安徽省四家不同组织形式的农村信用社2004—2008年的数据,研究本轮改革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冲突的缓和情况。研究表明,双重目标间的矛盾在实践中是能够得以调和的,双重目标在农村信用社运作过程中可以兼顾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房价、利率与宏观经济互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房价与宏观经济的互动,为协调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1)中国房价与宏观经济在长期存在稳定关系,在短期存在失衡;(2)房价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房价和利率之间因果关系不显著;(3)历史的房价和GDP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4)历史的GDP和房价是影响GDP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必须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纠正经济系统的失衡;(2)房价和GDP存在互动,应协调房价与宏观经济的良性互动;(3)利率政策对房价的影响不显著,抑制房价还应采取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