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六年,我国每年都要从日本大批量进口钢材,而且每年从日本进口的钢材数量始终保持在600~700万吨的水平。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我国成为钢材净出口国后,我国从日本进口钢材的数量依然没有任何减少的势头。国内有关学者及相关舆论对我国长期大批量进口日本钢材这一现象进行剖析时,认为我国大批量进口日本钢材的根本性原因是日本钢材...  相似文献   

2.
试析我国钢材进口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钢铁是我国入世以来第一次运用保障措施保护的国内产业,但即使如此,2002年,我国一举成为世界钢材进口老大。本文分析了我国在钢材进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政府和企业为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钢材及铁矿的进口现状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有:目前我国钢材进口增长主要集中于高端产品。是在品种结构上补充我国市场,总体不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我国铁矿日益依赖进口,该“资源短缺”矿产进口一方面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经贸博览     
《船舶经济贸易》2006,(2):34-36
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1月份我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21.5%;去年我国钢材进口下降11.9%铁矿石进口增长32%;1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大增;鞍钢和攀钢提高扁平钢价格;包钢决定投资20亿元建设宽厚板项目。  相似文献   

5.
小言 《市场周刊》2005,(15):29-29
根据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一季度.我国钢材进口597万吨.比去年同期累计下降40.8%:扭转自2002年以来.1季度钢材进口同比持续增长的局面。2002—2004年1季度.钢材进口同比增长分别为12.36%,86.69%,17.47%。然而值得关注的是.3月进口的245.8万吨钢材比上月增加87.1万吨,环比增长54.88%。进口资源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1995年钢材进口形势,还会出现1993年、1994年的超量、盲目进口现象吗?纵观近两年的钢材进口实绩、以及导致进口持续过热的主客观因素,根据国家今年实施的各项调控政策及管理措施,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1995年钢材进口将不会再现昔日的"辉煌"。钢材进口数量将比1994年大大减少一、全社会钢材总需求受到抑制,增幅趋势缓,低于生产增长。1995年国家从宏观上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货规模,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实行适度偏紧的基建投资、资金投放政策,从而抑制了全社会钢材总需求的增长幅度。据有关方面预测,1995年全年钢材消费略过亿吨,比1994年增长4%左右,大大低于国民经济9%左右的计划增长速度。钢材供需状况仍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因而对进口钢材的需求也必然减少。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钢材生产大国,每年的钢铁产量过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5,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产量的总和。中国又是钢材进口大国。中低端钢材在国内供大于求,而高端钢材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 这种市场需求,使定位于高端市场的宝钢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8.
刘锦朋 《市场周刊》2005,(14):23-23
一、钢材、坯的进出口结构 钢材进出口 从2月份的分品种进出口情况看。只有板材和角型钢是净进口品种。其余品种均为净出口,1-2月份只有板材为净进口。2月份板材进口逆差72.6万吨。1-2月份逆差为177.7万吨。2月份各品种钢材出口均为同比降低,而进口均为同比增长。从2月份的进口结构看,板材进口达到140万吨,较上月降低29万吨,1-2月份板材进口占钢材进口的87.8%。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贸导刊》2005,(8):13-13
今年1—2月 ,我国钢铁市场仍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全国产钢5009万吨 ,同比增长22.9% ;铁4632万吨 ,同比增长27.1% ;钢材5188.6万吨 ,同比增长19.4%。钢铁产品进口下降 ,出口大幅增长。钢材进口351万吨 ,同比下降46.9% ,钢坯进口26万吨 ,同比下降74.6 % ;钢材出口298万吨 ,同比增长205.3 % ,钢坯出口140万吨 ,同比增长715% ;监控的八大钢材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3月初 ,钢材价格指数133.20点 ,比年初上涨了7.99个百分点 ,综合价格平均上涨了332元/吨。今年年初钢铁市场出现的一系列变数 ,将对钢铁工业产生重大影响。一、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一 )进…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上半年,船方、收货人或其代理人,装卸公司,理货等部门对数十批从沿江口岸进口不同标记代表不同规格的钢材混载视而不见,造成了混卸,又因混卸引起了混合理货、混合过磅、混合堆存,最终造成了对不同的收货人无法交货的被动局面。这里,试对其中一些进口钢材混载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贸导刊》2004,(11):26-28
八、钢铁工业(一)入世以来的基本情况钢铁行业平稳发展。入世第一年,由于高关税和配额制的取消,加上南美等国货币贬值和国际钢材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造成我国钢材进口压力大幅上升。而美国实施201条款后,引发欧盟等国纷纷采取保护措施,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多,导致我国大部分出口钢  相似文献   

12.
龚丽 《市场周刊》2005,(24):20-20
今年前4个月钢材进口853万吨,同比下降36.7%,钢坯进口52万吨。同比下降79.4%;钢材、钢坯合计进口905万吨。同比下降43.4%。钢材出口726万吨。同比增长196.2%,钢坯出口367万吨,同比增长6764%;钢材、钢坯合计出口1093万吨。同比增长274.3%。  相似文献   

13.
口岸     
《中国海关》2014,(2):66-67
钢材进出口量增价跌 2013年,天津口岸进口钢材96.6万吨,比上年同期(下同)增加2%;价值13.9亿美元,下降6.5%;进口平均价格为1438美元吨,下跌8.4%。  相似文献   

14.
政策措施     
我国宣布对283种商品取消进口管制,包括取消这些商品的进口许可证和配额管理。 这项规定取消了对南药、聚碳酸脂、废钢、钢坯、钢材、黑白显像管的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管理;对咖啡及其制品、钴及钴盐、民用飞机的进口许可证管理;对组装加工设备的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控制管理;对水果的进口配额管理;对室内装饰材料、建筑用材料及部分  相似文献   

15.
唐冰 《市场周刊》2005,(39):22-22
2004年中国钢铁行业进出口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钢材、钢坯出口大幅增加,进口显减少。2004年进口钢材、钢坯相当于钢3503万吨,出口钢材、钢坯相当于钢2120万吨,2004年粗钢产量增加5046万吨。其中2272万吨(占45%)用于减少进口增加出口,2774万吨(占55%),填补国内市场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   

16.
王继祥 《国际贸易》1997,(12):38-40
供求分析 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平稳增长,但由于耗钢材多的一些行业投资不足,生产徘徊,从而使钢材消费水平难以有明显增长。按测算口径预测,1997年钢材消费总量约在980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20多万吨,增长1.24%;全年钢材产量将达到8787万吨,净进口钢材900多万吨,钢材总供给资源达到9687万吨,略小于钢材消费量,使社会钢材库存继续减少。考虑部分自然消耗,目前钢材库存水平比1992年底的库存水平略高200多万吨,处于基本正常状态。如果折算成统计快报口径预测,则钢材表观消费量在10290万吨左右;折算成统计年报口径,钢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内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沟通,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994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据此预测,全年钢材产需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加以解决。因此,根据现有情况,分析1994年钢材进口的形势,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未来到底需要多少吨钢材,以及钢材需求饱和值为多少,一直是国内外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钢材需求的各种因素,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并构造了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20多年来我国钢材消费量变动的历史,并对2020年前钢材需求进行了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国际市场》2012,(Z3):50
加拿大近日发布了两项部长级命令,将免去所有钢材产品的进口许可证书,旨在简化碳钢和特种钢材产品的进口程序。其中,碳钢产品包括半成品(铸块、钢坯、方钢、厚片和钢筋)、钢片、钢条和钢板、线材、钢丝和钢丝制品、铁路型产品、建筑造型以及碳钢制造的钢管等。特种钢材产品包括不锈钢轧制产品(钢片、钢条和钢板)、钢筋、不锈钢管、不锈钢  相似文献   

20.
一、我省进口的基本情况 我省是进口大省,进口规模逐年攀升,1998年、2003年、2005年,进口规模先后跨越100亿、500亿和1000亿美元。“十五”以来,进口年均增幅超过30%。2007年进口达到1458.6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占全国进口15.3%。自2003年以来进口规模一直位列全国第二。目前,我省已逐步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化工、资源性产品为主的进口商品体系。尤其是我省紧缺的铁矿砂、钢材、塑料原料等资源性商品年均增速超过30%。目前位列全省进口前五位的商品是计算机零部件、塑料原料、钢材、铁矿砂和苯乙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