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渝西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预测2030年渝西地区总需水量为44.67亿m3,水资源总量大于总需求量,但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合理,对水资源的不恰当的利用方式造成该地区水资源供需巨大矛盾;实现渝西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渝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变渝西经济走廊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西经济走廊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明显、成因复杂,重庆市必须解放思想,消除矛盾,在渝西地区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第三产业,以确保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顺利推行,促进渝西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德全 《农家之友》2009,(31):26-27
本文以荣昌县为例,对渝西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作了简要介绍。针对农机专业合作规模偏小、扶持乏力、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竞争力不强、社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渝西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和建议。即:政策倾斜、技术扶持和项目带动。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承载力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文从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承载力可持续性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该地区农用水资源投入产出状况、配置效果、提高利用率的潜力以及农用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偶合效应,阐明了华北地区提高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农用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 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 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 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 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相似文献   

6.
渝东南贫困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贫困面广,应保者众以及地区财力弱等特点,渝东南成为重庆市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焦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对于该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进行研究,不仅是重庆农村低保制度成败的关键点,而且会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对渝东南地区的实地调查,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农村低_保标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低保标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万蕾  张兴奇  郭新亚 《水利经济》2023,(1):10-16+30+103
为评估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及两者间的内在关系,采用熵值法、面板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2000—2017年间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3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长期关系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为双向因果关系,中游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到水资源利用的单向因果关系,下游地区为水资源利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具有更高的关联度;在短期关系中,仅下游地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到水资源利用的单向因果关系。基于二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各省市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水资源政策,以期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对哈尔滨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通河县外,其他地区均为缺水地区。可见,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哈尔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在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选用了9个指标,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11个县(市、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对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锋  马寅涵 《水利经济》2022,(6):24-32+102-103
为探究我国水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协调关系,基于PSR模型和耦合协调理论,结合莫兰指数和GIS对耦合协调结果进行时空分析和刻画,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态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地区将达到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的放射状分布,且近年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地区形成由外向内片区集聚扩张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和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两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水资源禀赋的提升同样对本地区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2001—201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面板数据,探究丘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空分异与演变特征,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空分异和演变特征展开研究。结果 (1)从时间序列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呈现3个增长阶段:2001—2006年低速增长,2007—2010年快速增长,2011—2018年缓慢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由少变多并逐步趋向综合类发展;(2)在空间扩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先从渝西、渝中地区向渝东北扩展,再扩展至三峡库区带,但不同产业类型各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相异且变化明显;(3)在空间格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余地区均分布较广,除牲畜、家禽、花木、果蔬产业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产业及合作社整体呈显著聚集分布;(4)不同产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不同。牲畜、家禽、花木、果蔬、食用菌、粮油6类合作社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先增强后减弱;(5)空间集聚分布呈现差异化,各产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形成单个或多个集聚中心,主要聚集中心为奉节县、渝西地区。结论 自2001年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改变了原本主要以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的家庭作业模式。因此,今后应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办法,培育出更高效、更能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要扎实推进渝东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11.
四川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在掌握该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进行了水资源量的平衡分析,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四川秦巴山区的水资源量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特性;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还较低,用水量在水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从总量上看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现状条件下,各分区供水量和用水量是平衡,但2020年,各市均存在月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情况,必须采取管理和工程综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缓缺水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惠娟  王平 《水利经济》2012,30(2):46-48
针对溧水县水资源特点,分析水资源现状。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定额,分析预测了各行业需水量和供水量,分析不同平衡分析方案的缺水度。分析表明,在一次平衡方案下,溧水县近期和远期缺水度均大于30%,处于严重缺水状态。在二次平衡方案下,可以有效地解决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过境水资源是沿江沿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用水的重要来源。定量确定过境水资源对沿江沿河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为沿江沿河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保障沿江沿河地区社会经济稳定、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基于耗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并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2015、2030年考虑过境水资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基于本地水资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各来水频率下过境水资源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下,2015年南京市现有过境水资源状况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占比0.51,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南京市过境水资源对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将在2030年增长到0.59。  相似文献   

14.
酒泉市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对酒泉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水资源利用面临供需矛盾、地下水超采严重、利用率低、管理不规范、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对策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冰  舒成 《水利经济》2017,35(2):59-62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开发在水生态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居民饮水安全及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和应对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解决用水需求并保障用水安全,实现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吉林省西部位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的生态脆弱带,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本区农业的发展,其最主要的障碍性因子之一是干旱缺水;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适合于本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而且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环境负荷不变条件下,运用控制方程求得的万元产值用水量无法满足循环经济的需求。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及方法分析铜川市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结果表明:铜川市需通过有关技术革新和采取节水措施,进一步降低万元产值用水量,并建设相应的雨水和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才能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围垦规模巨大,世界尚无先例。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是关键,而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技术又是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之一。分析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研究围垦区水资源需求管理措施、盐碱环境下多水源多用户淡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以及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下辽河平原多年的水文、气象及工、农业等资料,采用旱涝指数与正负距平、彭曼—蒙斯特公式、最小月平均径流量、恢复地下水位年需水量等方法计算,着重对下辽河平原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水田用水时空的变化特征及生态需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对下辽河平原水稻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用水结构以水田用水为主,在平水年与干旱年水田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干旱年,生态环境用水仅为0.66亿m3,辽阳市、锦州市等生态环境用水为0,无法满足生态需水;下辽河平原生态需水的变化特征为干旱年的生态需水量大于平水年,在不同水文年型中下辽河平原生态需水的恢复量变化特征为干旱年中生态需水的恢复量大于平水年;对该区水稻生产布局做出合理的调整,在平水年水田需削减9.15万hm2/a,干旱年水田需削减10.623万hm2/a,锦州市水田削减量占本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最大。该研究结果对防止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优化下辽河平原农业种植结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将水足迹理论引入流域上下游间用水和排污冲突评估,通过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表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用水和排污的需求,并进一步得到蓝水和灰水足迹的可持续性,用来代表流域水环境承载状态。最后基于粗糙集理论,量化流域内用水、排污的整体冲突局势和上下游区域间的冲突大小,作为流域未来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的依据。以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为例,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其上下游冲突评估。结果显示,在2011—2015年流域水环境整体冲突局势为中等且趋势较为稳定,水资源在干旱年(2013年)冲突较大。位于下游的西宁市区,与上游和中游各区域冲突均较为显著,是未来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