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鲁湘 《中关村》2014,(11):99-99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而言,文化代言人可谓是赢得世界性地位的基本标志,还没听说过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而进入了世界文化主流。回顾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竟没有中国文化的大师跻身世界大师之列。这与我们伟大民族的煌煌历史极不相称,也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不符。  相似文献   

2.
金元浦 《中关村》2010,(9):48-50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根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文化中国”的形象是一个遥远的模糊不清并充满病态的被歪曲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陶富海 《中关村》2007,(12):28-30
通过陶寺遗址的发掘,大量资料与研究成果表明,陶寺遗址的文化性质有其本质的自身地域的特点,是晋南龙山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从而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确立了“陶寺文化”这一具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它揭开了晋西南乃至黄河中游一带距今4600年至400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社会进程的神秘面纱,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大理论和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系列不可辩驳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虱子与文化     
方成 《中关村》2009,(3):113-113
看这标题,有人就会想,虱子和文化,这两者好象不怎么沾边的。可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却有一段话好说。查《辞海》,就有几行提到《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桓温是东晋明帝的女婿,是有权势的驸马爷。那王猛居然敢随便身穿简陋的衣服去见他,还一边捏虱子一边谈话,态度这么失礼,傲慢,  相似文献   

5.
李政 《中关村》2004,(11):70-71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应当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复兴方案?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来自于文化的复兴,那么,文化复兴的方案是什么?因为文化与教育的密切互动性,这个文化复兴方案首先必定是一个教育方案。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中国文化的未来选择中继承其成功的惯性?这还需要等待。但“,时不我待”,中国文化必须选择自己的未来,在这种痛苦的选择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6.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七色阳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浩瀚苍穹——阴霾肃杀中一定会有亮丽划过,漫漫黑夜里当然会有黎明闪耀,孤帆只影下是汹涌澎湃的江河,万籁俱寂里是伟岸  相似文献   

7.
韩永飞 《中关村》2011,(3):100-100
文化本身并不纠结,纠结的是文化中的人。对文化有许多种分法,有按地域分的,有依宗教划的,有据人群定的。许多人用传统文化的悠久和历史的长远说明自己是文化深厚的一族。其实在全球一体化,世界联成一家的趋势下,拥有悠久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可能获得人们对其过去的重视,不太可能因此获得对其现在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是千百年来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文化创造成果之一,是全人类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美丽窗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精致名片。  相似文献   

9.
宋春华 《中关村》2012,(8):41-41
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终展现的是文化,文化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我想,世界城市一定是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我希望我们北京,要坚守文化底线。文化底线就是你要有特质,这是你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费秉勋 《中关村》2004,(3):115-116
《周易》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纲,《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江湖术士把算卦称作“周易”并出了一本冠以“周易”之名的算卦书,以讹传讹,从此“广大悉备”的《周易》便蒙受误解,被和算卦画上等号,至今难以拨正。周易之学于是发酵、变味,在一些人那里甚至腐烂。这实在是由于“道听文化”的作崇。  相似文献   

11.
明星 《中关村》2012,(9):96-97
有学者称,“依靠人才与科技。中国经济有望在20年内继续高速增长,成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并肩的超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毛志成 《中关村》2012,(2):102-103
领导科学在很多时候等同于权力文明,真正的权力文明是道德品格和才智品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毛志成 《中关村》2011,(8):98-99
真正的权力文明,尤其是现代的、先进的权力文明,第一标志就是认识到权力是社会的指派,世上没有不可取代、不可更换的个人,也必须认识到权力既不能私有也不能世袭。  相似文献   

14.
石毓号 《中关村》2012,(3):81-81
一条高铁、三条高速串连京津,"一小时经济圈"正在勾画京津"双城记"的经济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