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道路运输》2007,(6):41-41
为进一步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方便广大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交通部公路司审定出版了《道路运输行政执法典型案例评析》一书。该书精选34篇道路运输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典型案例,每篇包含案情简介、案件复议(诉讼)过程与结果、本案评析、法律适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运输》2006,(5):38-38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施行一年多来。我们严格依法行政,取得了较好的执法效果。但是,在实践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对法律、法规理解不清的问题。如《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都规定以工作日计算行政许可期限。不舍法定节假日。我们特向编辑部请教。行政许可期限是否应将星期六和星期日计算在内?请答复为盼。  相似文献   

3.
《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行政提供了重要基础保证,要求我们站在依法行政的高度,以贯彻实施这两部法律、法规为契机,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运的意识,学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引导和规范运输市场。当前,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科学化管理程度不高,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制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特别是基层运管机构,立足自身,大力实践,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的颁布实施,道路运输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级运管机构职能和管理方式逐渐转变,各级运管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提高,然而,目前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行政处罚随意性较大,不同情况相同处罚、相同情况不同处罚,前后不一、内(本地)外有别及显失公正等现象较为突出,广大车主反映强烈。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快依法行政的步伐,不断提高运政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运输》2007,(1):24-2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提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道路运输条例》在历经十数年坎坷和千呼万唤中出台,在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方面制定了相关重要制度,为全国十余万运管人员、数千万从业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根据《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精神,交通部陆续出台了五个配套规章和一些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各省已经或开始修订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文件。现在,道路运输行业法制环境越来越好,各级运管机构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服务能力越来越强,道路运输经营者的法制意识、运输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实施《道路运输条例》所带来的行业变革和发展,我们有目共睹。 《道路运输条例》的出台来之不易,更需要我们严格贯彻执行并加倍珍惜爱护,这是我们全行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期待通过这期专题,回顾《道路运输条例》实施后的行业变化,激发全行业的热情,促进运管人员和从业人员重新学习、系统思考《道路运输条例》及行业重要制度,审视并改进在贯彻执行行业法规中的不足,按照交通部党组的要求,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管理部门,促进道路运输和谐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一、颁布实施《道条》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条》)是我国第一部规范道路运输经营和管理行为的行政法规,它将成为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依法推进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2004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路运输条例》)填补了我国无道路运输行政法规的空白,在道路运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实施两周年之际,笔者就《道路运输条例》在辽宁省的实践,围绕目前道路运输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最近,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条》),并规定自7月1日起施行。《道条》包括总则、道路运输经营、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国际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7章83条。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道路运输的专门的行政法规。《道条》的颁布实施是全国道路运输行业盼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运输》2005,(10):13-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旅客运输及道路旅客运输站经营活动,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旅客运输安全,保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许可和许可监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特别是2008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专门对道路运输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行政许可的类别、法定条件、提供材料、许可流程和办理时限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应当说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成为基层运管机构抓好行政许可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的工作指南。各级政府也通过对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反思,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在道路运输经营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方面确立了一系列崭新的道路运输法律制度。《条例》的公布和施行,不仅对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道路运输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保障运输安全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道路运输条例》对改革道路运输行业管理、转变工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审视现阶段运管工作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运政执法还存在一些不符合《道路运输条例》要求的问题和不足,简要概括为“三个不适应”,即现有运政管理理念、执法手段与运输行业管理新形势要求不适应,运政执法队伍素质与行政法规赋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不适应,运政执法队伍的编制、装备水平与担负的繁重执法任务不适应。“三个不适应”是当前提高运政执法工作质量的瓶颈和软肋,也是我们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的突破口,必须着力重点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会再次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道路运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的颁布实施。为道路运输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必将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运输》2013,(3):31-3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维护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6.
2004年4月14日,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道路运输条例》,这是我国道路运输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道路运输法制建设中的一座里程碑。《道路运输条例》来之不易,她饱蘸了老一辈道路运输专家学者的心血,凝聚了新一代道路运输志士仁人的智慧。她经过千锤百炼,数易其稿,铸成了共和国第一部道路运输行政法规。她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为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道路运输条例》明确了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履行道路运输管理职责,对道路运输活动施行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但长期以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经费实际上是靠自收自支、统收统支解决的,这种做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运输管理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基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完成法定职责。遵照《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规,理顺运管机构经费来源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运输》2009,(5):41-41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在我省开展执法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政处罚文书印章使用不统一,有的加盖行政处罚专用章,有的加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印章。《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交公路发[2008]382号)中的“道路运输行政执法文书规范”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运输》2005,(9):28-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维护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20.
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的基层组织,代表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实施行业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和服务等职能,是全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奠基石。县级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责,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