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解雨巷 《南方经济》2012,(11):156-168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自雇活动退出的决定因素。自雇退出路径分为两种,退出转入工资雇佣和退出转入失业,非连续时间单风险模型和竞争风险模型结果显示:退出转入失业的预测概率比退出转入工资雇佣的高;人口特征和家庭背景对不同的退出路径有不同的影响;从失业进入自雇会减少自雇退出后转入工资雇佣的概率;自雇时间对自雇退出有负向作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提高会增加自雇退出风险。  相似文献   

2.
垂直FDI、区位选择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公司雇佣东道国的劳动力,会直接影响东道国的工资;使用母国的中间产品,会间接影响母国的工资.本文构建了一个垂直FDI理论模型,模型的推导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垂直FDI更容易发生在劳动成本差异大、运输成本低的国家之间.垂直FDI的增加是否会扩大母国与东道国的工资差距,取决于两国的劳动供给弹性、中间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以及中间产品投入的比重.中国利用FDI的事实,为本文模型的一些结论和命题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女性家庭责任和收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女性对家庭农业、私营活动和挣工资活动的女性参与状况。利用2001年四个国定贫困县的调查数据,旨在研究女性的家庭责任,如照顾老人和小孩子的家庭责任是否影响着女性对高收入劳动的参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从事着更多的农业劳动,而较少地从事收入更高的非农业生产活动和挣工资活动。照顾老人和孩子是女性参加高收入劳动的主要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该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培育家庭之外的看护机构,从而改善女性的劳动市场参与状况。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大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农业发展无疑对中国本身乃至对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之后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起 ,中国农业发展又迎来了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变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主要缘于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直接对接的矛盾。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改革以来 ,农民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 ,在生产经营上获得了相当的经营自主权。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位 ,其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1984年12月,日本政府劳动省发表了一份有关各行业雇佣情况的“劳动经济动向调查”,这项调查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的大约4,100家公司(雇员30人以上)为对象,其中有关临时工雇用动向的调查是首次进行。从七十年代起,由于传统的“终身雇佣”慨念受到挑战,妇女越来越多地走出家庭,进入“稳定增长”的日本各企业倾向于增加雇佣工资低、辞退容易的临时工。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制造业62%的公司、批发零售业66%的公司以及服务业64%的公司雇有临时工。按照公司规模统计,制造业内职员超过1,000人的公司雇佣临时工的占57%,职员在100人到300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Baldwin和Robert-Nicoud(2007)提出的"影子移民"概念基础上,通过新古典的移民模型来重新阐释国际外包的含义。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承接外包的"影子移民"的边际产品大于其工资,国际外包形成"外包租",这种租为发包国获得。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影子移民"对于发达国家解决人口短缺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顺德区的调查数据,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分解方法,文章分析了外来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效应。结果显示:外来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面临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地域差异对工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只有收入在88%分位点以上的外来农业转移人口才会受到地域歧视的影响,且随着收入分位点的上升,工资受地域的影响变大;地域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交织,通过婚姻、教育、工作岗位和经验等变量的作用产生影响;教育对于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具有增长效应,但无法完全消除地域歧视的影响。因此,除了提高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水平,还需改善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条件,促进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8.
刘劲松 《山东经济》2004,20(6):161-16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暴露出的矛盾 ,即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单位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重构与市场机制相衔接的农业微观经济基础。建立中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重构中国农业微观经济基础的有效办法。为此 ,本文将对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组织进行分析 ,对他们的特征进行比较 ,并简要分析政府在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所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2年春,笔者在牛津访学。一位牛津大学的农民问题专家,对清代的中国农业仍未广泛采用农场式经营大惑不解。因为资本主义农场式经营在十五、十六世纪的英国炙手可热,以至引起农业革命,从而为日后的工业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中国自古就是东亚农业先进国,何以至十九世纪对这一方式还那么冷淡?①这位牛津学者的疑问不是没有缘由的,也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所谓农场式经营,就是雇佣工资劳动者,面向市场需求,追求利润,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首先所需要的土地集中,在中英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原  陈建奇 《世界经济》2008,31(5):68-80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城镇家庭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和行业中观数据,采用两步骤回归和z评分模型分析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行业工资回报具有正向作用;行业经济性垄断、所有制垄断和行业内单位经营性质等特征是行业工资回报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但行业工会化程度对工资回报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均为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形成的原因,相比之下,行业特征的作用更为显著。中国政府在调控现阶段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政策取向上,应更多关注行业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农村劳动工资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相关经济史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的形态和数量、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以及城乡工资水平差距等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水平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美国文化,成就了美国企业以个人分散持股为主的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自由竞争式雇佣模式、以企业为重心的传承模式以及自由放任式的政企关系;以"家"(社团)为中心的日本文化,形成了日本企业以法人持股为主的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家庭温情式雇佣模式、以家业为重心的传承模式以及企业与政府间或紧或松的政企关系;而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则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差序格局"式雇佣模式、以家族为重心的传承模式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寻租与被寻租的政企关系。中国企业在选择发展模式上,一定要注意文化的相适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日本企业劳动雇佣制度的合理性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连运 《亚太经济》1998,(10):42-45
长或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日本企业劳动雇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在日本企业实行多年,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制度的不适应性也日渐显露出来,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有些改革措施已在实施之中。一、长或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工资制的经济合理性长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作为雇佣劳动的一种形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其他国家同样经常被采用。不过,与欧美各国相比,在程度上日本更重一些,以制造业生产工人的工资为例,在原联邦德国、英国…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前期陕西农业雇佣、租佃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本世纪前期为分析重点,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资料探讨陕西三大区域——关中、陕北以及陕南的农业雇佣、租佃关系。首先主要依据调查资料对陕西三大区域的雇佣、租佃比重进行多方位的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了雇佣制与租佃制在陕西境内的基本格局;进而具体探讨各区域的雇佣关系与租佃关系;最终引发出对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若干辨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58年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所得河北省清苑县4个村庄的1930年、1936年、1946年3个年份的历史数据,对19世纪30-4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考察,内容涉及及该地区土地租佃的习俗、地租形式及地租率、雇佣劳动的使用、长短工雇佣情况、工资形式和水平等。本文所利用的调查数据,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运用理论模型推导出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与行业相对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理论结果显示,当产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高技术工人相对雇佣量的变化率/产出的变化率)为正时,产业内贸易将会扩大相对工资差距;当产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为负时,产业内贸易将会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然后以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为例对该结论进行验证,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制成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为正,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扩大了相对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日本的技术革新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并探究其历史的经济根源,在这其中,加入了劳动规制缓和的影响。在技术革新和劳动规制缓和的背景下,正规雇佣减少,非正规雇佣和失业增加,工资受到压抑,技能不足的问题也深刻化,即就业的不安定性明显地扩大。技术革新并不必然会导致不安定就业,其结果与技术革新的动因、企业的对应措施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调整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参与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参与弹性,结果表明:女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明显大于男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随着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体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均逐渐减小.因此,设计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有助于城镇贫困的削减和收入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9.
周林官 《上海改革》1997,(3):43-44,40
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把千家万户与市场连接起来,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是中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不完全信息下的土地租佃契约进行研究后发现,所有的租佃契约都是次优的,也就是说,租佃制度本身是效率损失的。对于中国的农业绩效,制度性的因素影响始终是很大的。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来说明家庭承包制下的中国农业绩效,应用岭回归估计方法在对1978—2009年中国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后我们发现,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导致1993年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既然在现行的农地制度下,中国的农业产出增长缓慢,那么就有必要对现行的农地制度改革。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允许农地所有权的转让和抵押,并通过其他的制度安排来完善农业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