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王坤 《董事会》2010,(10):29-29
国美事件本质是控制权之争,是黄光裕与陈晓权力之争,这里有大股东、小股东之争(黄光裕和陈晓);有创始股东和财务投资者之争(黄光裕和贝恩资本);有大股东和管理层之争(黄光裕和陈晓为首的管理层);还有其他许多的小股东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夹其中。这里有忠诚和背叛、正义和邪恶、江湖义气与铁血法理、旧臣与新主、人走与茶凉、乘人之危与绝地反击。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关于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的研究仍然仅仅局限于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这种研究范式既难以深刻揭示终极股东的隐蔽性,又无法系统地定量分析终极股东控制度。基于此,本文创造性地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起上市公司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用大股东的社会网络连带作为追溯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及其控制权的逻辑起点,细致地甄别其社会网络连带关系,探寻其动员这些社会资本获取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进而成为终极股东的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这一分析范式解析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类型及其动态演变的机理。这种新的分析框架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上市公司的终极股东、测量和分析终极股东控制权,有效地弥补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的不足,从而为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家族型上市公司中,创始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威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造成公司价值的损减。这时,经理人是否会为了保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职业操守与创始股东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本文基于社会资本分析视角,将创始股东控制权威视为对经理人的社会资本控制,将经理人保持职业操守赢得的收益归为从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取得的社会资本支持。然后,根据上述两个概念构建了经理人决策模型,详细解读了国美电器治理实践中的"控制权冲突"事件。经研究得知:理性的经理人会综合权衡创始股东控制权威和保持职业操守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以此选择是否争夺创始股东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4.
谢永珍 《董事会》2012,(3):86-87
目前,我国资本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股东成熟度低,大股东之间的超强制衡极易导致频繁的控制权争夺与决策效率的降低,因而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就在中国零售巨头国美电器的控股权之争上演得如火如荼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几乎同时爆发了一场上市公司创始人与第二大股东争夺控制权的大战。  相似文献   

6.
岳伟 《汽车观察》2016,(7):46-47
创始团队代表的管理层和资本的关系,是一个热门而永恒的话题。虽然处于不同领域,公司大小也有千差万别,但在资本面前,汽车之家及万科的管理层和主要投资人甚至是第一大股东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而这种关系对于任何一个从创业之初到成功上市、再到市值过亿的有梦想的公司也都是一样的。"由于初期股权结构集中,控制权大都在创始人手中,因此股权之争多发生在公司发展成熟后。  相似文献   

7.
国美控制权之争是在我国特殊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突出反映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急需改善。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成长过程中,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受到信义的考验。本文将以国美股权之争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仲继银 《董事会》2011,(3):96-98
谷歌年轻的创始人和老练的职业经理人"共同治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始人把职业经理人变为公司重要股东,职业经理人帮助年轻创始人成长为合格经理人的双赢过程  相似文献   

9.
上海家化控制权之争是由于上海家化公司治理的缺陷而导致的资本方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较量。本文通过回顾上海家化控制权争夺事件,发现上海家化公司治理中出现了利益博弈、股权分散、董事、监事制度缺陷问题,并提出寻找共同信任与利益、优化股权结构、重视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仲继银 《董事会》2009,(9):96-98
王石之于万科,是一种中国式创始人控制公司的治理模式,这种背靠“策略性的大股东”而不愿意把股东基础完全建构在资本市场上的行为,是中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环境下,创始人控制公司治理模式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了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设计出一套制度安排,这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的配置是最主要的功能。控制权的配置必须把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本所有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通过公司权力机关的构造、权力产生基础的确定、权力的分解与配置等来构建公司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乃至公司内部有关主体之…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根源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而导致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长远利益的背离,可以用控制权私人收益来度量控制权利益侵占程度,对控制性股东的监督强度、控制性股东持股期限以及控制性股东未来收益的贴现因子等影响控制权利益侵占程度.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的控制权归属与争夺是近年来国内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社会资本对于控制权争夺重要性日渐得到认可的情况下,这一重要资源的“黑匣”仍未被完全打开。本文借助雷士照明创始人多次被驱逐,成功或失败回归公司的经历,从个人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契合度以及资产专用性两个视角,具体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断裂与重构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提出社会资本重构应遵从资产专用性由低到高的框架,以降低断裂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为中国背景下社会资本的后续研究及实务界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罗清启 《董事会》2012,(9):51-51
单从一两个外来投资与企业创始人争夺控制权事件就对外来资本产生恐惧的想法是片面的,其实外来资本就好比一辆机车,如果驾驭得好,沿着既定的目标与路线前进,企业将实现倍速发展,反之则存在着走向衰落的危机。企业在引入外来资本时要练好内功,从内而外,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打造产业整合平台,将是外资收购的新热点。一年前,向文波发起的“博客门事件”已渐渐被人淡忘;一年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与法国达能集团之间的企业股权与商标控制权之争,迅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虽然娃哈哈与达能还没有最终对簿公堂,但双方之间的商业隐私在互联网上已经完全曝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的主要动因,因此,控制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就成为衡量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私有收益规模的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害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较大,平均占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达到7.5%,但从时间序列上看,2004年比2003年的水平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资本说话     
围绕上市公司的股权争夺,可能在股东与股东之间发生,即争谁是大股东;可能在大股东与外部意欲“入主”的势力之间发生,即收购与反收购。如此场景在中国股市上演不是第一次,其不可开交的盛况也许比这次方正科技股权争夺更甚。但是,以往一贯遵从大股东意志的被动角色——上市公司决策层跳出来向集团控股公司发难,试图利用资本砝码自己择“东家”,这当属中国资本市场先例。 方正科技股权之争集收购与反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协调管理公司的经理人与提供资本的股东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情形下,诉讼会成为公司或者股东惩戒经理人(包括董事、监事和高管)的一种手段。针对经理人的民事诉讼主要有两类:一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二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什么样的公司倾向于通过诉讼惩戒经理人?要回答这个问题,目前只能在法院有选择公布的案件基础上进行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9.
最终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有权集中的情况下,最终控制股东可以通过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来转移公司财富以增加个人私利.并且当对投资者的保护较弱时,这种偏离的程度越大,最终控制股东掠夺的动机就越强烈.本文对最终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天兵 《董事会》2011,(2):103-103
国美控制权之争和唐骏学历风波两个案例的背景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前者中,大众认为问题出在国美的职业化经理人身上,而黄光裕是一个受害者。实际上,黄光裕将国美这样一个上市公司作为其操纵的一个资本平台和长期获利的手段,其反应的其实是个公司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