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人们主体性意识的提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得以建立和发展,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模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矛盾,就是教育者所教授的社会思想政治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差异。主体间性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的改变,进而影响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课题之一。教育界在2002年把主体间性的研究作为热点和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教育,也该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由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忽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内心需求,调动不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核心因素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李建云 《魅力中国》2010,(35):211-2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的讨论日渐增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列举学术界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观点的同时,肯定了双主体说观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的总结,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蔡卓芸 《特区经济》2009,(5):288-291
主体间性虽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但自引入我国理论界之后倍受关注,这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意义重大的"主体间性"本身隐藏和彰显着主体在交往实践中的生存论关系。本文试图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当前境遇中,撇开了主体间性其他关系,只从主体(人)的交往关系中探讨主体间关系,旨在说明主体间从对抗、冲突、矛盾的不协调关系走向融合、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从理论到实践中的和谐人际关系路径。  相似文献   

7.
辨析主体性、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相关概念,论述建立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性、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过程及交往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辨析主体性、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相关概念,论述建立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性、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过程及交往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魏华 《发展》2009,(6):118-119
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翻译主体是译者,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也论证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价值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这一概念所导致的困惑与局限提出来的。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无疑与传统上人们确立的单一主体性有关。这就要求理解和考虑问题要从价值的主体间性的角度,即从主体——主体间的关系出发,在实践中去解决和处理人的生存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小路 《魅力中国》2011,(11):280-28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劳动具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没有的独特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特点、劳动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环境现状和改善大环境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校内各组织部门作为实践育人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地位,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实效性。据此,就高校内育人主体的建设进行分析,对高校内部育人主体存在的缺点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教育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等各主体间需要以理性交往为原则,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最后各主体达成共识,形成合作、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有赖于构成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互动。然而,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机制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构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主体间性是对德育主体性的扬弃,不仅吸取了德育主体性的合理内容,而且极大的发展了德育主体性.而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德育主体间性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德育主体间性在实践中的实施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冯苗 《理论观察》2009,(5):18-2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关系的实质是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新型关系。这既是人自身发展的迫切呼吁,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超越现阶段教育关系的必然走向。教育主体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关系回归生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加强情感交流,这是构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关系的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及其思想都是在一定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环境是影响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抓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找出目前制约青年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消极环境因素,并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者应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健全个性形成。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包括: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改进方法;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领域中凸现的一个概念.主体间性是指在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中体现出的相关性.研究主体间性为进一步思考网络交往提供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