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民法中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重要制度,它以风险防范为价值取向,旨在保护物权变动合意达成但尚未履行前,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性请求权。我国《物权法》首次确立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物权法领域和债法领域相交叉的制度,它采用了登记这一物权公示的手段,保障债权的实现。当然,能得到这一制度保障的债权必须是特定债权,即以不动产或特疏动产的物权变动为内容的债权。  相似文献   

2.
我国<物权法>确立的一种新型的登记制度,即预告登记制度.为了更充分地了解、逐步完善这一制度,笔者欲从制度的性质、调整对象、效力要素以及中间处分行为的效力定位方面作浅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罗列几种常见的预告登记客体并分析其是否适格:国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权与抵押权、现房买卖与抵押权、征收补偿协议的安置房所有权及抵押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抵押权转让、集体土地之上的房屋所有权及抵押权.研究登记对抗主义下物权的债权请求权能否适用预告登记,如: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此提出完善《物权法》中对于不动产预告登记客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预告登记是不动产登记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保障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交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物权法规定的申请预告登记的前提、预告登记对相关当事人的效力等内容的分析,从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提出了完善预告登记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琳 《城市建设》2010,(5):436-437
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不动产是公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的保护不动产的交易,维护不动产交易的正常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不久的《物权法》规定了物权变动公示公信的基本原则,也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较之以往是一长足的进步。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仍有很多缺陷,本文试以提出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物权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探讨了不动产登记的性质和目的,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职责。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房地产权属登记基本沿用旧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登记职能的要求,存在诸多缺陷。诸如登记的法律依据不统一;登记机关不统一,内部登记机构分设;房地产登记效力不统一、不规范。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做了统一规定。因此,《物权法》的实施必将对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应正确应对《物权法》对房屋权属登记带来的影响和考验。  相似文献   

8.
任祖荣  刘玉杰 《经济论坛》2006,(23):133-135
一、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之争议 物权请求权又称基于物权而生的请求权,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之危险时,物权人得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恢复物极圆满状态的权利,具体分为返还请求权、除去妨害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在《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关于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我国学者争议颇多,概括而言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否定说,以王利明先生为代表,认为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一部法律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一般就会付诸表决。但是,物权法草案却在反复修改后进入五年来的第八次审议。这是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第一部进入八审的法律草案,也是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有人说,《物权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财产支配领域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将是《物权法》的最大受益者。法学专家王轶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大到一间房子,小到一针一线,都是《物权法》调整的对象。"王轶谈到,《物权法》通俗地说,就是财产法,财产权的法。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同样受到《物权法》保护。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2017,(5):146-16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以《物权法》出台为标志的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负债融资。实证结果表明,《物权法》出台之后,与固定资产占比高的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低企业的流动性负债和总负债都增长得更快。进一步研究发现:(1)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流动性负债的提升效应主要由商业信用增加驱动,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变化;(2)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长期负债产生了显著的滞后增长效应,其作用机理在于,法律改革通过推动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来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长期放贷。本文基于中国新兴转轨经济实践的经验研究,识别出法律影响金融的因果关系,并厘清了担保物权制度改革产生的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为法与金融领域提供了新证据,对进一步完善法律以有效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倪峰 《经济论坛》2008,(10):126-127
担保物权制度既是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经济的有效调节工具。一个国家的担保制度与其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保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我国新《物权法》的颁布施行为担保物权植入了很多市场化的元素,促进了商业银行抵押业务的发展。相较《担保法》,《物权法》担保物权的立法进步对融资市场及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酝酿13年之久、8次会议审议、创造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纪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以高票获得通过,并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可以说,《物权法》既是近两年争议最多的一部立法,也是与普通老百姓关系最大、最直接的一部法律。  相似文献   

13.
动产抵押登记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大陆法系民法传统认为,抵押只能设定在不动产上。至于动产,在担保物权方面,只可设定以移转占有为要件的质权或在特定情况下发生法定的留置权。留置权为法定物权,指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动产,于一定条件下,依法律规定当然发生的担保物权,其在实务中较为少见,故不具有重要性,而动产质权,作为动产担保的传统方法之一,系指因担保债权,占有由债务人或第三人移交的动产,并可就其卖得价金优先受清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第五次会议修订了1979年《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新刑法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法学理论界关于单位犯罪的研究成果和1988年以来关于单位犯罪立法的基础上,对单位犯罪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新中国刑法史上第一次以法典形式对单位犯罪加以明确.为惩处单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综观1997年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单位犯罪在刑事立法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于2005年10月修订公布,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新《公司法》结合了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发展做了若干重大修订,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故意‘不分红’可能被起诉”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霄玉 《经济论坛》2006,(11):132-133
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作为票据制度的基础,基本上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但令人遗憾的是该原则并未在我国的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形成共识,我国的票据法对其并未予以明确的承认,规定非常模糊,司法机关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也是摇摆不定,甚至做出相互矛盾的判决,这不但阻碍了票据的流通,而且影响了票据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完善我国的票据立法,明确无因性原则已是当务之急。一、票据无因性的立法理念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关系与取得票据的原因关系相分离的特性。票据具有该特性是票据流通的特殊需要,是交易发展的需要,其立法理念即降低持票人的交…  相似文献   

17.
张晓刚 《经济师》2012,(8):112-1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其中教学制度思想是《学记》中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规则和规范的角度发掘这一宝贵的教学思想史资源,结合新课程改革,深化对我国古代教学制度思想的认识,丰富教学制度的理论研究,也希望为我国当前的现代教学制度改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 《经济导刊》2007,(11):243-244
<物权法>的出台意义重大,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在法律层面保障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权益,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高勇  万敏 《时代经贸》2008,6(4):51-52
关于善意取得制度是否适用于不动产,各国立法存在差异,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存在不同见解.我国新近制定的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意图维护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此规定,学者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不动产善意取得进行概念界定、学说评析、确立之必要性的探讨及其构成要件的阐述,认为我国现行物权法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置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0.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一种与实际违约相对应又与实际违约相区别的一种违约制度。许多国家吸收了这一立法精华,我国现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及一百零八条对此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中国立法水平的历史性突破。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违约制度体系,对督促合同双方当事人作为、维护经济秩序以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合同法》对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救济方法等规定较之英美法相比过于简单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