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顺便和老板聊了一会儿。 “现在的人贼呢!我以前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最终是都没得着便宜。”老板说,刚开始时,为了调动拉面师傅的积极性,实行按销售量分成,一碗面给师傅5毛钱的提成。一段时间过后,师傅就在每碗里加大牛肉量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卖几个钱?本来就靠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赚哪门子啊!”  相似文献   

2.
我创业有二十几年了,现在有两个核心企业,一个拥有中国醋饮料领导品牌天地壹号,另一个是拥有中国最大高端土猪肉连锁品牌壹号土猪,这两个都属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从小做起,生命力往往会更强大尽管在创业的道路上我有过很多尝试,做过房地产,后来又卖酒,卖饮料,卖猪肉,但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大规模投资.因为我知道一个传统的行业,表面上看简简单单,但实际上有太多的道道,太多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老板不懂我们做企业,如果是传统行业,我们慢慢做,生命往往会更强大.比如我养猪,刚开始的时候,尽管我们很有钱,但我都是小心翼翼的.我先养殖几百头猪,甚至我跟农民订单,先养一点点,之后我发现这个东西还行,然后我在慢慢扩,这几年我才大规模地扩.但很多老板不懂这些.我记得5年前,有一个老板的饭馆开业,非常豪华,他原来是做房地产的.但是我一到那里,他请我吃第一顿,我就知道他绝对撑不下去,尽管当时是免费的.  相似文献   

3.
我从1988年起就做鞋类出口生意。贵刊形容温州鞋企是蝗虫,简直太形象了。以前,我每月要出口50—60个货柜的鞋,其中也有温州生产的。1996年时,一双鞋可以卖五美元,而由于同行的压价,现在每双鞋卖不到两美元。现在,在国外到处都是温州人,他们一个家族接着一个家族到国外开店、办公司,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福建生产的运动鞋每双至少可以卖6—7美元,而温州的仿冒品只卖3—4美元。我认为,温州人实际上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资源。等有一天外国人都明白了,我们的麻烦就来了。XBDMZ  相似文献   

4.
就像他6.2英尺的高大身材一样,吴作栋是一位不可小瞧的人物。三年前我在新加坡采访李光耀时,就问过李光耀对新一代领导人有何评论?他先称赞他们“没有畏缩不前”,后来又补充道:“这些年轻人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来使新加坡获得成功。”我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采访“这些年轻人”中的核心人物吴作栋。  相似文献   

5.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调查。调查人员给调查的对象打了个电话,问道:“你现在在干嘛?”“上班。”“上班感觉怎样?”“没劲极了,枯燥乏味。”“那你希望干点什么?”“还等两个小时下班就好了,我可以和同事一起去酒吧。”两个小时后,调查人员又打了他的电话。“你现在在干嘛?”“和同事在酒吧。”“感觉该好些了吧?”“还是没劲,都是些无聊的话题,我正打算去找女朋友。”过了一小时,调查人员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和女朋友在一起快乐吗?”“别说了,烦死啦。说话时,有个女同事打来电话,询问工作上的事情,女朋友硬是要我交待是不是有外…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输了     
一个中国人决定到国际市场去做生意,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勤劳、聪明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生意做得如日中天,没多久,轻而易举就能赚取巨大利润的生意吸引了第二个、第三个……中国人进入到了国际市场。中国人的产品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国际市场采购,中国人的生意从当初的一家做到现在的N家。一个美国人来到国际市场,他走到第一家中国人做的生意前看看,中国人热情地招呼:“买我的吧,其他家只顾卖产品,售后服务比我的差。”美国人看看就走了。到第二个中国人的生意前,第二个中国人一看来了主顾,挺高兴的,他说:“你来我这里买就对啦,其他家的货都是假…  相似文献   

7.
树荫下,两个摊,一个是算命先生的,一个是掌鞋师傅的。两个摊都没有生意,先生就向这边靠了靠,两人就说话。先生和师傅在这里都有些岁月了。莹莹没算过卦,却常来掌鞋,虽然不知道师傅姓啥名谁,却很熟。今天莹莹要换一副掌子,一看没人就坐下了。莹莹刚落座,先生也来了生意位年轻的老  相似文献   

8.
CE:为何要和一位90后小朋友在一起投资?薛蛮子:吴幽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投资的90后小朋友,也是一次偶然机会认识的。认识后,发现他很接地气,也曾自己创业过,现在和我一起投资,我们随便起了个名字,叫K天使创投,资金就来自我们两人,不从朋友那儿募资。CE:怎样算“接地气”?薛蛮子:自己创过业,知道创业者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所住的小区附近有个市场,那儿以前有个卖水果的老刘,我和他挺熟的。现在回想一下老刘的小生意做得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不禁让我想起了“无商不‘奸’”。一次,我去市场买东西,看到老刘遇到了一位难缠的顾客。“这水果这么烂,1斤也要卖1元吗?”客人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刘不紧不慢地说道。顾客说:“1斤8角钱,不然我不买。”老刘还是微笑地说:“同志,我如果1斤卖你8角,对刚刚买我水果的人怎么交代呢?”“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还可以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1斤就要卖2元了。”老刘依…  相似文献   

10.
那天我去朋友家。他下海做生意后,我们就很少聚在一起了。他家里的摆设及他的一身名牌都明白地向我传递着他做发了的信息。朋友在“不经意间”很“谦虚”地告诉我,他现在只是做些小买卖,一年也就赚个十几万块钱吧。我笑,说:“你这家伙,心也别太贪了。一年赚个十几万,还算小买卖?”其实我在走进朋友家时,就注意到了门外站着的那个人。那个人的穿着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一看就  相似文献   

11.
广州一家资产过亿的内衣公司老板张仔,是由一个“练摊仔”做大的企业家。谈起他的发家“秘诀”,他坦言自己得益于“小气”。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张仔还是一个年仅17岁的打工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批零市场租得一个仅50厘米长的百货柜台,在亲友的帮助下练起摊来,开始了他的商海搏击生涯。练摊是很累很苦的活,不但要起早贪黑地守摊,还得单枪匹马去进货。所幸的是,那个市场的风水不错,人气很旺,张仔的生意也算过得去,一月还能赚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从报纸上得知武汉市洪山区和随州市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时,就忙将消息告诉我们处里的年轻人,结果有两个人报考了。我的两个副手也同我商量,给他们些时间复习考试,将他们手中的活儿分给我们在家的人做。在家的人都有谁?除了三个处长,还有一个“兵”。这“兵”怎么不去报考?我又问了他几次,可他幽默地说:“我们都走了,不只剩你一个光杆司令?”哦,我无话可说,也如此回了他一句:“那么好,我们北大的高材生,他们两个人的活儿你就多揽点儿哟。”这个高材生本是“牛郎”在南,“织女”在北,也隔了条长江“银河”,可那两个周末就是没有回家,只为分担他们两个留在处里的工作。难道他不敢报考?我想不是,别人也是从基层考到湖北省这个首脑机关的呀!  相似文献   

13.
我画漫画几十年,以此为业,也有六十年了。近几十年里,还不断写杂文发表。因性之所近,曾写过相声和喜剧小品,制作过动画。这些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幽默。可我就没想过幽默到底是什么?记得是在1979年的一天,相声大师侯宝林来我家时向我说,他觉得有的年轻演员不大懂幽默,不会使“包袱”,问我:“幽默到底是什么,怎样解释?”我说不出,约他明天再来,一块儿商量。商量了一个上午,毫无结果。他说:“咱们都是搞幽默艺术的,应该知道幽默是什么,说得出来呀。”我说:“交给我吧,我查去。”就从那一天起,我一直不断地查到现在,除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4.
“大老李”:一个“教授级”的专家以“牛熊双成”自诩的上海第一代炒股大户李双成,人称“大老李”,是一个“教授级”的专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万国俱乐部总干事。因为家庭出身不好,1963年李双成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染化七厂,做了20多年的大炉工人。在厂里,他每年都被评为先进。1980年,国家恢复登记个体经济时,他是厂里第一个辞职的职工。80年代中期,上海股市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他是第一代股民。那时,他和杨百万在上海西康路101号就认识了,现在他们都成了“教授”级的股评专家。难怪李双成老厂的厂长自豪地说:“我们上海染化七厂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唱歌的毛阿敏,一个就是炒股的李双成。”这十年来,股市的大起大落有无数次,可过去李双成一到牛市就挣钱,一到熊市就傻眼。他有过一个笑话:上海股市第一次暴跌时,他搞不懂了,社会主义的股票怎么也会跌?于是他跑到人民银行去论理,真叫人哭笑不得。当然,如今这种低级错误大老李不会再犯了。  相似文献   

15.
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乞丐站在地铁出口卖铅笔,一位商人匆匆而过,向乞丐杯子里投入几枚硬币,但忘了取铅笔。过了一会儿这位商人返回,取了一根铅笔,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 然后匆匆离去。几年以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时,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士向他致谢,告诉商人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他的生活改变,得益于商人的那一句话:“你我都是商人。”而在这以前,他仅仅只把自己看成一个乞丐。对于这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其有不同的领会与感悟。这也同样给企业经营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做什么的?是一位商人,还是一  相似文献   

16.
起因是这样的,我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店里吃面,由于客人不多,我们就顺便和小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于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做了?朋友心存疑虑地问他为什么。“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  相似文献   

17.
看了贵刊最新一期封面《坐庄PE》,我想起了两个月前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李彦宏说的话,他说他上次来亚布力,遇到参会的都是企业家,这次来发现都改成做投资的了。现在做投资、做PE的人为什么这么多?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整个PE行业有一个去光环化的过程。从新桥入股深发展开始,国内开始接触PE这个概念。以后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今年3月6日,志高空调总裁李兴浩在回答记者“志高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志高创新的力量来自哪里”,“志高如何克服大公司病”这三个问题时,无一例外地回答了两个字——“文化”。他说:“表面看,我们卖的是我们的产品,实际上卖的是我们的文化。大家认可我,才会买我的产品。大家认可我们的文化,就会相信我们的产品。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点评】大凡以文化来确立本企业经营方向的,眼界就宽,思路就广,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靠文化吸引人才、聚集资本、扭转颓势。志高空调成为目前中国空调行业的五强之一,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  相似文献   

19.
纽约的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丢尽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开了。但他又忽然觉得这样做又不妥,就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笔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英才》2003,(12):28-32
我们四个人的本事都不够大!《英才》:当初波导的四个创业元老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徐立华:完全是机遇。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跑到深圳打工,随后我同学蒲杰也来了。我们一起商量,是不是找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做。想过很多事情,包括做土豆去皮机。后来想还是做传呼机比较好,它在中国有很广阔的前景。我和蒲杰做了一个可行性报告,然后就到处找投资。在谈的时候,我另外一个同学徐锡广,从北京来深圳旅游结婚。于是我就跟他说了这个事情,问他有没有什么关系?他马上跟老家奉化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