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以来发生的波及全球的信息产业调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使整个经济陷入了低谷。自2002年初步显现出复苏的迹象以后,这一趋势在2005年有了进一步加强。那么世界高技术产业在2005年有哪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呢?  相似文献   

2.
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仍然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软件产业快速增长,软件出口创历史最好水平,医药工业各行业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单月出口基本呈逐月递增趋势,为全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整体看,2002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预期,2003年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有不少不确定性,但总体来看较为乐观。  相似文献   

3.
浅析资源型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见对于信息及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率和科学技术本身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二者对于国家经济贡献的影响,人们认可度很高。通过收集资源型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要素1996年-200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经济贡献率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得到结论,这个结论表明称之为“夕阳产业”的资源型产业从1996年-2002年对我国经济贡献率超过了1/5,最高占到1,4。由此证明在普遍关注信息和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贡献较大的情况下,资源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8~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从外资的资本供给和技术溢出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FDI的资本供给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1998~2000年高技术产业FDI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的资本供给效应,2001~2006年高技术产业FDI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再显著,但是资本供给效应为正.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和出口对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运行特点 得益于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和全球经济的逐步恢复,2010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全面复苏的态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国家计委确定2002年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创业投资发展,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组织实施好高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集中力量,继续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启动若干重大高技术工程,推动西部信息化进程,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工作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确立地位的五年。高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门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2002年起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受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的委托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2年到2005年版的书名是“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当今,各国一般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生物产业。  相似文献   

9.
2009年高技术产业运行总体情况2009年,特别是上半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高技术产业作为外向度比较高的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但受益国内外经济回暖和国家连续出台扶持政策,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始复苏,但依旧低迷。  相似文献   

10.
现在,资本市场与高技术产业已经无法分开来谈了,在“2002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关于资本市场的话题也成为年会的一个亮点,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的亮相,让信息产业界人士在自己的行业盛会上再次领略了高科技与资本市场日趋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是生产力的最先进代表,而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将一些科研院所推向市场,加大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积极为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水平依然较为落后,企业创新能力较差,竞争力水平还不强。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根本上讲应该是走市场化的道路,企业作为其发展主体,起着主要作用。无论是从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收益及风险等方面说,企业都是决策者。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向的  相似文献   

12.
2009年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国家和河南省一系列积极调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逐步趋向好转。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正处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全方位技术革命之中,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虽然美国信息产业调整,导致世界经济下滑,使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疑虑,但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可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就业的长期关系中的两种不同效应。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吸纳效应明显,发展到一定程度挤出效应显现。为此要加强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结合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协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2003年的高技术产业呈现出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进之态势。尤其是: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在解决能源、交通等问题方面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展望2004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也将日益显现,速度和效益增长将日益统一,产业间互相融合趋势也将日渐明显。高技术产业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托举我国向科技产业强国跃升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2003年的高技术产业呈现出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进之态势。尤其是: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在解决能源、交通等问题方面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展望2004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也将日益显现,速度和效益增长将日益统一,产业间互相融合趋势也将日渐明显。高技术产业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托举我国向科技产业强国跃升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高技术产业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巨大;中击进一步显现,国际高技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高技术产业破冰前行,正孕育一场全球高技术绿色革命和新一轮技术经济发展。但是,政治因素为国际高技术产业发展平添了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自2002年1月创刊以来,历经了2006年的改名(即由《中国创业投资与高技术》)和主办单位的变更,至今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回顾过去的10年,我们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为大旗,以深入解读国家有关科技投资政策、构筑高技术产业项目和资本对接平台为己任,分别对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传统工业改造、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发展环境和政策、低碳发展、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外资利用与走出去战略等等专题做了大量的报道和政策解读,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在此,对给予过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广大的作者、读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9.
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它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须从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挖掘其潜力,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利用改进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00~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效率和经济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R&D效率和经济绩效无效率值均为0,西部和东北地区的R&D效率和经济绩效二者变化并不大,但是中部地区变化较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研发的无效率因素中政府冗余投入最大;"十一五"区间大多数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均向集约式协同发展模式靠拢。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强化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加强各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和促进科技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视野下的高技术园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理论 :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但产业集聚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种新形式 ,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产业集聚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在新经济时代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是一种现代产业集聚 ,这种产业集聚的载体是高技术园区的发展 ,现代产业集聚对引导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具有较大绩效。本文在一个产业集聚的视野范围内 ,循着产业集聚理论逻辑 ,结合我国高技术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讨其发展的多维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