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2000~2013年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比较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经济水平等2个农业指标,分析比较2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差异,用以解析四川省与广东省农业经济差异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水稻等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与以生猪等肉类为主的畜牧业上;广东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粮食、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与以水产品为主的渔业上。其中,种植业的增长对2省农业总产出增长的拉动能力均是最大,四川省的畜牧业、广东省的渔业对农业经济也有一定影响,而2省的林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均为较小。  相似文献   

2.
一、瓦房店市农业生产的现状瓦房店市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水果业及畜牧业为主,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渔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当前种植业和果业发展水平较高。1、种植业。全市种植业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季大棚生产发展很快,套复种及经济作物等集中在庭园生产中。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2.7%,油豆作物面积占总面积的17.3%。种植业的产值在各业中最高,占37.86%。种植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人均粮豆油产量为862斤。  相似文献   

3.
中部六省农业生产结构市域分异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部六省农业生产结构的研究,该文得出如下结论:中部六省农业结构转换能力市域分布渐次交错,较高工业化水平促进转换速度提高;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市域占主体地位,低转换速度市域呈地理集中趋势;农业结构转换方向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牧渔业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林业与渔业的转换方向系数分布在一些区域呈地理集中趋势。同时发现,农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增加,但不同转移方向的影响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生产率,对机械生产率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认识上的片面性。表现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和片面性的理解和认识。比如 ,一些产粮区认为这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由于粮食过多造成的 ,因而少种或不种粮食 ,多发展非粮食农产品就是农业结构调整 ,片面追求发展畜牧业、经济林果、水产业 ,不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也有的把农业结构调整孤立起来抓 ,就结构调整抓结构调整 ,忽视了农业结构调整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2 规划上的盲目性。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思考之一 ,当前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准确了解和分析新时期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是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为主 ,稻谷播面单产一直位于全省前茅。改革 2 0多年来 ,农业单一的结构模式已得到较大改观 ,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日趋协调 ,生产效率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 ,农业与外部产业部门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新型的经济结构模式 ,扩大了农业的容量和发展空间 ,推动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矛…  相似文献   

6.
1999年,广东农垦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6.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6.4%;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2%。在种植业中。现有橡胶面积约占种植业用地总面积的32.3%;剑麻面积约占种植业总用地面积的5.4%;糖蔗面积约占种植业用地总面积的26.4%;水果面积约占种植业总面积的26.3%:茶叶面积约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1%;粮食面积约占种植业总面积的5.1%。目前已形成以胶、蔗、果为主导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亚热带农业特色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广东垦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决心大、力度大,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促进垦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农业在产值结构上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协同发展的产值结构,但是,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偏低;在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趋势正在得到遏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协同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种植业方面主要粮食产品稻谷的生产下降趋势正在得到遏制,主要经济作物产品糖蔗、花生生产有一定的增长潜力,蔬菜生产还有一定增长潜力,水果增长潜力不大。畜牧业方面主要产品猪肉、禽肉、牛奶、禽蛋的产量已经达到理想规模,增长空间不大。渔业方面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的产量还有一定增长潜力,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基本持平,养殖成为水产品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竞争力优势度和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及合理性,为乡村振兴产业动力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全国为参照,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和Esteban-Marquillas偏离份额法拓展模型,综合探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现状。结果 (1) 2000—2019年山西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农林牧渔业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同产业比值稳定在1.225%。(2)结构比例演变相对稳定,以种植业为主,牧业为辅,渔业林业比重低;结构调整以种植业略下降,林业略提升为主要特征。农作物以谷物、豆类、薯类具有比较优势,尤以谷子、胡麻籽、高粱、绿豆、红小豆比较优势明显,明显高于全国水平。(3)偏离效应分析显示:种植业规模增长明显,但结构、竞争力、资源配置均处于劣势;林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合理,但规模小,不具竞争力;牧业发展规模、竞争力、资源配置优势均较好,但结构尚不合理;渔业产业规模小,增长优势不明显,结构发展程度低,竞争力差。(4)动态变化中份额分量演变高度一致,种植业和牧业呈现明显的正负交替和此消彼长态势。农业经济增长优势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的趋势,各地区结构偏离效应均为负,份额和结构分量区域间差异较小;竞争和配置分量偏离效应空间分布复杂,差异较大。结论 与全国相比,研究期内山西农业经济增长趋势不明显,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其中种植业和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林业结构和资源基础好,但发展较晚,亟待提高竞争力;渔业规模小,发展程度尚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可通过优化结构和分工,提高区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考察13个粮食主产省份种植业与畜牧业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来判断其排放是否公平;对于严重违背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则利用LMDI模型和脱钩模型对其展开深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种植业领域总体呈现"高碳-低效益"特征,而畜牧业领域却表现出"低碳-高效益"特征;(2)内蒙古、安徽、江西属于严重违背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其中效率因素是抑制三地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共同因素;而结构、劳动力因素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皖、赣二地;经济因素则是导致三地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动因;(3)内蒙古在处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未能找到好的契合点,而安徽、江西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正趋于良性稳定。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村经济》2006,(2):19-20
在近日召开的江苏省农林工作会议上,省农林厅对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各行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种植业〔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以政策扶持和科技进步为支撑,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省内口粮基本自给;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充分挖掘增效潜力;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依法管理,确保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挖掘种植业增效潜力加快推进服务方式创新,增强服务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达程度、政府政策等4个因素对该省3个农业区域经济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系数高于发达地区,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也对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有重要影响。[结论]未来应以可变因素即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区域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预测四川省畜产品的供给现状及预测,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方法]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在分析2007—2016年四川省畜产品现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采用GM(1, 1)模型对未来10年四川省的畜产品供给进行预测。[结果]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信。四川省未来10年的畜产品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且各市区的畜产品产量存在区域差异,肉类总产、猪肉以及禽肉产量都呈上涨趋势,仅有较少市区的牛、羊、兔等草食性动物的产量有所下降。[结论]未来应该从保障产品供给、转变消费观念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着手,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借鉴指导,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对河北省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其次对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3类因素10个指标,同时选取2004~2014年上述10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与粮食总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大;其它影响因素按照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列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它们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充分利用农业经济资源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首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保护耕地资源是基础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来说,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生产效率问题依旧亟待解决,研究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查阅农业生产相关文献,在对农业生产效率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文章构建DEA与Tobit等2种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评价模型来确定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湖北省统计数据得出渔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最大;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力和农业支出比重越大,农业生产率越高,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力越大,农业生产率越低;单位机械动力产值、单位灌溉面积以及单位化肥用量越大,农业生产率越高。研究结论对促进经济与农业同步可持续协调增长、推广优势农业以及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率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几年,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研究其空间基本分布特征,剖析其发展影响因素,对把握其休闲农业分布现状,找准发展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关键入手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12—2017年华北地区评定的680个休闲农业园区(企业)为样本,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休闲型农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探究华北地区休闲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华北地区休闲型农业园区呈集聚分布,且集中分布程度极高,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其次为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分布最少; (2)影响华北地区休闲型农业发展排名前3位的因素是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目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游客消费水准已成为影响休闲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子。[结论]休闲型农业是一个新产业,影响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政府以及投资者,游客的可意愿度、经济能力已经不是休闲型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要从增加对投资者的政策导向以及增加园区(企业)的可到达性,将公路密度适当向郊区拓展入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该文结合四川省的基本情况,选取4组有代表性的指标,采取K-均值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叠加方法对四川省进行了农业功能分区。将四川省共分为6个区,即特大城市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区、盆西平原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区、盆地丘陵特色农业区、盆周山地林农牧综合发展区、川西南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区和川西北高原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文章还就分区的功能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各分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全面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法对四川省农业资源的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四川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3种发展模式。挖掘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循环经济技术水平薄弱、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本较高、农村劳动力匮乏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治污理念等加快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四川省及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升国内有机农业空间布局规模化、集聚化程度,辨明有机农业企业及其生产组织主体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有机农业、企业及生产组织主体空间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调控。方法 文章采用ArcGIS、相关性分析法和SPSS数据处理,通过中国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构建有机农业数据库,分别使用定量与定性方法,分析全国有机认证企业的基地分布格局与特征,并深入剖析四川省有机农业认证企业基地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2012—2021年中国以及四川省有机认证企业基地数量存在非均衡性空间分布,且四川省内地区差异性日趋显著;(2)四川省有机农业企业基地的空间分布不具有显著集聚特征,重心由中部向东部偏移,分布区域呈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3)分析显示:种植基底条件、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比重、交通运输能力、城市发展水平、产业补贴力度和政策指引强度8类综合影响因子对四川省有机农业企业基地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经济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因子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结论 社会、经济、政策和自然4种因素对我国有机农业企业基地分布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能力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最为显著。未来中国和四川省有机农业企业基地的空间优化发展应重点培育优势地区企业和基地的外部环境与要素条件,以形成有机农业企业认证基地的优势规模空间与良好的区域乘数效应;依据有机农业认证企业基地分布重心的变化,可提供相应的空间政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服务与条件支持,促进现有基地中心地区与空间集聚区的强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