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认识英汉两种语言隐喻的文化异同,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对异族语言、异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英汉“牛”文化的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的思维映射根植于人的身体经验,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的重要体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牛"与人关系亲密,人类的语言表达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领域有很多是通过人类熟知的动物"牛"来表达的。通过中西语言中"牛"表达的异同点,英汉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把握"牛"丰富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有关"牛"隐喻的语言表达,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3.
隐喻理解受语义表达控制,受语境影响,会话含义也是隐喻理解的关键。经验的完形相似为隐喻理解提供了条件,概念整合为隐喻理解提供了范式。隐喻理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洞察人类本身及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本文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及三种翻译技法:(1)直译法%(2)转换法%(3)意译法。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认知方式相同,隐喻就得以保全,即可采用对等翻译;认知方式不同,就存在译语隐喻的转换、异化、或消解,则须采用转换翻译、异化翻译和消解翻译。  相似文献   

6.
7.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当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不能协调发展。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学生的隐喻思维和文化认知能力,从而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新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近年来受到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注意到隐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从空间、人体和情感等方面揭示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以英语专业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就英语隐喻习语的认知以及相关策略做了初步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肯定了相关社会背景知识对中国学生英语隐喻习语认知的积极效应,提出英语隐喻习语的教学应该置身于大的语言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认知体系,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英语技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新词有其自身的构词方式,同时网络新词的产生又往往依赖于人们熟知的词汇,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赋予旧词以新意,这一过程无不体现着人类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词汇教学是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角的认知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主要在人类学领域首先开展,其认知人类学分支成果较为显著,并在理念和方法上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中的"文化革命"。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心理学分别针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文化色盲、文化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等局限,对文化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目前人类学和心理学进一步互动,关注情境认知,因此今后应继续借鉴人类学文化研究的长处。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版画家、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威廉.布莱克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名篇《老虎》中隐喻的深邃意义一直被世人赞叹不已。此诗用惊人的想象力把老虎给人的印象比喻为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辉煌的火,把老虎身上的那种威武、神秘而又辉煌的力量之美表达了出来。本文试图从认知隐喻的角度释读老虎一词的多重象征意义,以期达到对该首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差异巨大,呈于以上发现,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与一般语言能力相比,被试者隐喻认知能力普遍低下;个体隐喻认知能力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并发现有五大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被试的隐喻语言习得及认知效果。基站在认知的视角上对隐喻认知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将隐喻认知策略与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相结合,坚持基本词汇优先,建构隐喻认知模式,加强目的语文化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Halliday在1985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的概念扩充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语法隐喻的三种类型,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做级转移、类转移和性状转移的分析,认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与语篇隐喻并不都涉及级转移,提出级转移不是所有语法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性状转移与类转移是概念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Halliday提出的13种语法隐喻的类型是对概念隐喻的细分.该结论有助于明确语法隐喻的产生条件,加强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语法隐喻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段,是表现诗歌意义和意境的有效方法。对比分析唐诗《登黄鹤楼》的原诗和其两种版本英译文语法隐喻手段,表明在语法隐喻理论指导下,译者能更好地解读原诗的隐喻,能更好地译出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瑞森在她的《柏油孩子》中运用大量的隐喻揭露和批判白人对黑人的“精神奴役”,指出黑人民族要摆脱大国的文化侵略和占领,寻求自身的前途,必须坚持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