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比和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将近4亿农民工进入城镇,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6.22亿,城镇化水平46.6%。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年至15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将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在我国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的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崔久波 《现代商业》2014,(17):283-28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而如何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协调好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出以往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误区,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保持小城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关系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卓文婷 《商》2013,(24):293-293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传统粗放的城镇化路径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历史演进,引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国政 《北方经贸》2004,(6):118-119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实行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 ,发展城镇经济 ,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在经历了生产要素的动态转移、小城镇自主诞生、城镇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社会一元化等阶段后,最终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吴敬华 《商》2014,(3):196-196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国家或地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王牌动力。而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研究其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8.
刘莉 《商业科技》2013,(26):150-15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文从产业支撑的角度,阐述了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突出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引领作用、重点县域园区产业带动作用和结合农牧渔生产和经营、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挥农村社区农业合作组织集聚作用,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农村小城镇为体系的新型城镇化思路。  相似文献   

9.
江西城镇化发展历程、成效、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江西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开始起步、震荡反复、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拉动经济明显增强、城镇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城镇化水平落后于邻省及全国的水平、各设区市的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城镇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要加快江西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建设、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镇群、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建设及其管理机制。走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现实重要抓手,是我区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当前,我区确定了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立足我区城镇化发展现实基础,在深入了解分析城镇化相关理论和我区城镇化面临问题、形势与机遇基础上,探讨提出促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小东 《现代商业》2014,(24):85-87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驱动、城乡协调、公正诉求的融合,形塑为生态流程与城镇群体的均衡发展。它不是行政主导下的中心化及城镇、城乡同构化,而是消除分割制度基础上自主的均衡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城镇网络是城镇群体应有的空间结构形式:该结构中城镇间的联系呈现出开放性与多维性,迎合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自由组合,使城镇职能在动态适应中保持协调;该结构中城镇的极化、扩散效应得以充分释放,能深化区域城镇化的空间;该结构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与抗风险力,助推各级城镇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促使价值与效率的统一。为了发挥城镇网络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空间结构效应,提出了统筹规划乡城结合的空间支点、构筑城镇与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通讯网与市场网、消解居民迁移的制度性束缚、促成基本公共服务获取均等化且定为政府的主要职责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逆城镇化现象在我国逐步显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目标。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解读我国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理与逻辑关系,产业结构转型作为中轴力量,与城镇化、逆城镇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进程中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应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共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妍 《品牌》2014,(12):30-30
城镇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的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也是中国目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拉力,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镇化建设既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又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农村向城市社区演变的重要战略途径。基于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着重分析了齐齐哈尔城镇化现状和存在产业集群程度低导致齐齐哈尔地区城镇规模偏小、资金短缺导致齐齐哈尔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对发展农村小城镇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位置等问题,提出齐齐哈尔城镇化发展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构建生态旅游型、商贸型小城镇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问题和工业化、“三农”问题等之间是交互影响的。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城镇化问题及其负面影响并探讨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是揭示和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及基本特征,在分析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功能、特征及其选择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够对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建立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城镇化虽总体促进了城镇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但所带来的社会融合问题也成为城镇化后期阶段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缘由、特征以及解决途径三方面着手,以期为社会融合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贺  潘鸿  李恩  李飞 《中国市场》2009,(5):84-85
吉林省长岭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贫困县。尤其西北地区相对贫困,发展落后。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北地区的情况加以分析,得出选建核心特色城镇、走内生型农村城镇化道路是该地区的发展出路。即以农业产业化(林业畜牧养殖业)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并进一步探讨了长岭县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把河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发,研究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发生机制,探讨了二者的发展顺序问题,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集聚的支持体系,进而展望了未来我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乏力、城镇密度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不仅相对缓慢,还存在着建设质量不高、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黑龙江省应从城乡统筹发展入手,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城市发展体系,加强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力;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发展后劲;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知识性服务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