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无形资产确认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且会计上不再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税法及条例》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2.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是业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全部支出费用化模式和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这表明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比较具有两个显的特征:一是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力、技术或其他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无形资产是非特售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企业持有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售获利,而是为了长期使用(或出租),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由于无形资产所固有的特点,使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摊销具有与其他资产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及报告产生了重大影响。笔权就《企业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几个疑难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无形资产摊销账务处理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因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知识经济环境中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群体的凝聚力,更是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的竞争武器。鉴于此,笔者对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的摊销账务处理提出一点看法。一、无形资产摊销账务处理的现行规定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该无形资产按合同…  相似文献   

6.
当前,作为国有企业的公交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迫在眉睫。在公交企业改制过程中,公交线路使用权是否应列入无形资产并进行评估?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无形资产具有如下外在特征:一是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具有实物形态是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征之一。二是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能在超过企业一个经营周期内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三是无形资…  相似文献   

7.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它们通常为企业拥有的一种法定权、优先权或企业所具有的高于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都属于无形资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类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等。企业所得税法第12条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可知,商誉是否作为无形资产在新准则与税法上处理不同。  相似文献   

9.
一、本准则不规范商誉的处理 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相似文献   

10.
企业取得的政府提供的资产可能是货币性资产,也可能是非货币性资产;可能是有形的实物资产,也可能是无形资产。企业取得政府提供资产的形式不同,不仅会计处理不同,税务处理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企业取得政府提供的各种资产按政府投资、政府补助、免税收入和政府转贷进行分类,分析其会计处理、税务处理、会计税收差异和税收筹划。  相似文献   

11.
李文婷 《河北企业》2011,(10):15-15
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能以货币计量,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是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所有权等。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两者之...  相似文献   

12.
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等其竺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簟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资产的一般属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3.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新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略有不同。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以管理为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由此将无形资产按可辨认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而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强调了可辨认性这一特性且作了可辨认标准的规定,与原准则比较,新准则不再对无形资产是否可辨认进行分类,将不可辨认资产(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而这些修改正是国际会计准则2004年所修改的内容,从而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的定义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民营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形资产与民营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一)无形资产概述。根据我国财政部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主要特点是不具有实物形态、收益不确定、非货币性等。与传统企业相比,  相似文献   

15.
(五)对无形资产的核算作了部分修改 1.无形资产定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从定义可以看出,无形资产主要特征为:1、不具有实物形态;2、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3、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4、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与现行税收政策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计算所得税时,往往要作出适当的纳税调整。现分别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辩认非货币性资产,它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所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资源,相比有形资产,它同样具备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无形资产在中小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中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伴随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和新增值税条例等的陆续出台,对此类事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上涉及到相关税费等的处理问题,在实务操作时难免有混淆之处。本文拟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及税会差异进行规纳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此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的定义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将商誉排除在外,而我国会计准则则包括商誉。但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中,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作了规定,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实际上也认为商誉是可以确认的,美国正在修订中的无形资产准则则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制度下对商誉性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定义为: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企业商誉是企业过去努力的成果,为企业所拥有,能为企业带来超额预期利润,它并不具有实物形态,因此,从我国制度和准则关于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定义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商誉是资产,而且属于无形资产。商誉的性质应是企业的一项资产,一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