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辛悦 《西部财会》2012,(2):32-35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和合理化的同时应承担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公司治理机制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前提。显然,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和相关性。部分企业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其根源在于不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导致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为此,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的规范机制来明确对公司管理者和董事会的责任要求,对他们履行责任的情况实施监督,防范管理者的不良行为,保障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当前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以逐步凸现的公司治理需求为切入点,站在内部审计的角度,研究了内部治理审计的功能,希望企业充分发挥内审职能,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张伟 《电子财会》2005,(6):28-31
一、导论。根据代理理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和下属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为了防范因代理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现代公司必然需要公司治理(所有者角度)和内部控制(经营者角度)。而公司治理把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这么多的受托经济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这些受托经济管理责任得到有效的履行,进而保证公司治理价值最大化最终目标的实现?一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来检查最终促使这些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关注,从狭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从广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安排,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发展至今,公司治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可以归纳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三大理论是公司治理实践的基石。本文偏向于采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Freeman在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效应 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全球的企业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环境管理问题,如“公司经理人员应该对谁负责.应该对他们承担哪些责任,公司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公司应该对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群体利益负责。进入80年代后,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在学术界、商界和社会公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此确立,并开始影响美英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审计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与治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结构-行为-效率"分析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提出审计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分析审计利益相关者的特征,揭示审计利益相关者之间在结构、行为、效率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提出确保审计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结构治理、协调治理和核心能力治理等治理机制.旨在为审计行为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7.
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传统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 并引发了对企业问题的一系列探讨, 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导致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产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美国已有 29个州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上成功的著名大公司无不将利益相关者管理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构成要素。但足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执行、激励和监督约束方面的一种制度或机制,其实质是确保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是指导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研究公司社会责任问题的最为密切的理论武器。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既利己也利他的最优抉择,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要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起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产生以来,其影响日益深远。我国学者从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评价和公司财务目标等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展开了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利益均衡机制等基本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困境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是评价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选取2009--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扩展的Jones模型计量盈余质量,运用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公司治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对盈余质量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效果,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权 《价值工程》2010,29(13):61-62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通过财务分析对公司治理作出评价。本文通过探讨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相关性,提出基于公司治理优化财务分析体系,使财务分析体系能更好的反映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3.
谷奇 《价值工程》2010,29(33):12-13
我国煤炭企业正在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发展战略,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不可避免的要走上市之路,然而上市之后,煤炭企业作为老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必然面临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深层次改革的重大挑战。本文首先阐述煤炭企业的特点,进一步用事例分析当前煤炭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逐步引出煤炭上市公司的内审工作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基本的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关系出发,借鉴转型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的特征,深入研究了终极所有权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影响力越强,注册会计师对该企业的盈余管理容忍度就越高;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会随着盈余管理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与向上盈余管理相比,终极控制人对向下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终极所有权的影响及提高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完善已成为我国企业经济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本文概述了我国公司治理与审计关系的理论研究现状、基础分析理论和公司治理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从强化监督经营者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治理与审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理论基础;探讨了我国公司治理机制视角下可行的审计监督模式及其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来的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衡状况对公司治理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在此逻辑基础上研究了消费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我国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并且提出了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司治理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燕 《价值工程》2009,28(2):150-152
从增值型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及涵义的提出入手,分析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指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增值的作用,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进而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增强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冯国良  王扬 《价值工程》2012,31(2):93-94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单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适应内部审计转型需要,其关键点是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加强宣传,健全机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认真履行职能等项举措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agency- and stewardship theor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udit committees in the one tier- and two tier system. The mentioned theories can expla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function of audit committe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b specification emphasises the independence and financial expertise of the committee’s members. The present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udit committees and their normative affiliation in the German stock corporation law (two tier system). Moreover, their role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ne tier system in the US American capital market is being addressed. The results suggest more restrictive standards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job specification of the audit committee at the US stock exchange (Sarbanes Oxley Act;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 [NASDAQ]) than in the German stock corporation law (including the Germa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tive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provides a summary of results of existing, primarily US American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regard to the influence of audit committees on selecte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respective studies prov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udit committee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management failures and fraud with regard to the balance sheet, the external management reporting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the external audit. As a consequence of differ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 the results of the US America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udies can be applied only to a limited extend to the German two tier system. Monitoring by the capital market is even lower in Germany. In support of the respective empirical results 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one tier system, future research is needed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udit committees in the German two tier system.  相似文献   

20.
现代审计必须对公司治理问题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问的关系,提出在公司治理图景中可能构建成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