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现状和变化特征及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由此提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是一种互动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化进程中人口分布与大中型商场布局的互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尚意  李新  董蓬勃 《经济地理》2003,23(3):333-337,362
北京市目前正处于城市郊区化的初期,文章借助沃尔克人口重心和洛伦兹曲线,刻画出1991—2000年北京市城区人口分布的变化,并通过人口重心公式的转化使用,计算了同期城区大中型商场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北京市由向心集聚型向离心分散型过渡的阶段,城区大中型商场的重心移动与人口重心移动方向基本一致,但是时间上存在大约2年的滞后。这说明人口郊区化对大中型商场分布郊区化有一个正向带动。同时大中型商场重心的偏移对人口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0-2009年期间北京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北京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同时根据"北京大都市区"的概念和大城市郊区化的特征,对北京市郊区化过程的开始时间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北京市郊区化所涉及到的北京市的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范围应当在"北京大都市区"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划分,而不应当将北京市各区县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其划分依据。从北京大都市区的视角来分析,北京市的郊区化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不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北京市的郊区化已经从相对分散阶段发展到了绝对分散阶段。  相似文献   

4.
郑佳 《经济视角》2010,(4):10-12
以往以人口指标来测度某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只是从人口方面反映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和灰色关联度衡量法,本文对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高于其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往以人口指标来测度某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只是从人口方面反映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和灰色关联度衡量法,本文对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高于其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刘乃全  耿文才 《财经研究》2015,41(2):99-110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强化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分流.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发现河南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中人口向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流动趋势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未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  相似文献   

8.
人口迁移对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玲 《经济地理》2002,22(5):544-549
90年代大量人口向珠江三角洲的迁移集聚,不仅使总人口快速增长、人间分布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而且降低了人口性别比、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提高。虽然人口增速全国最高,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却低于东、中部部分省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加快城乡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劳动用工的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1982、2000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湖南人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年度两省的城市体系从人口角度看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减少,湖南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两省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迁移的空间表现也不同。异地城市化在两省都表现突出,江苏省外来人口很多促进了江苏城市化的发展,湖南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很多对湖南本省的城市化发展起的促进作用很小。两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相反: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呈扩散趋势,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呈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渐进的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表现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并没有遵循城市化进程的国际经验,即城市化主要来自工业化的推动,而主要由于工业企业集中、政府干预和市场促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演进特征则是上述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确切地说,不断增加的工业生产活动并没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挥明显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放进程中不断向市区集聚的工业企业的集聚行为(而非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考察和分析了不同阶段长三角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不同特征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单核心和多核心人口分布模型模拟了上海1990年代的人口分布模型。(1)单核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1990年代上海人口分布。Clark模型在拟合1990年的城市中心区和2000年的城市中心区以及中心近郊区时占优。Smeed模型在拟合包括郊区的全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分布时占优。(2)多核心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布。1990年的模拟,上海有2个人口分布次中心,都分布在城市的核心区边缘区,多核心结构刚刚发育,城市核心对上海人口分布起主要作用,200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6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分布在中心区和近郊区,各个次中心对人口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多核心结构已经发育较为成熟。2000年上海人口扩散的距离较1990年远。(3)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动,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已经从简单的单核心结构变为复杂的多核心结构。由于上海城市郊区的发展,城市郊区和原城市核心区一起组成了新的城市核心区。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980年代以来广州市外来人口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转向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并逐渐向远郊区延伸。针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提出了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梅 《经济学(季刊)》2006,(2):69-73,37
上海市的人口老龄化领先于全国。在分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目前及未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在迎接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在上海市选择若干郊区、县,适当建造一些大型老年社区,从而将市中心的部分老年人吸引到郊区养老,以促进整个上海市社会经济各方面更快、更好地发展。分析了建议措施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剪子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村庄,分析其人口变迁的过程,可为观察与研究城郊农村社会转型尤其是20世纪以来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对剪子湾遗留的地契、清队登记表、口述资料展开了历史考察与成因解释,其中晚清至民国期间的人口发展与变迁是这一考察的核心。剪子湾的人口变迁由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来自不同方向的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下,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剪子湾,并由此形成了剪子湾独特的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郊区化是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FDI 作为各个地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重要力量,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作用却被忽视了。文章基于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理论假设,将FDI 因素纳入分析城市郊区化的框架,通过全球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 人口分布数据和中国行政区域矢量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市辖区层面的郊区化指数和蔓延指数,并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面板数据检验了FDI 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FDI 是促进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关键因素,FDI 占GDP 的比重每提高1%,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水平会相应地提高0.1%;(2)由于FDI 在我国存在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因此其对不同区域的城市郊区化的促进作用有所差异,外资进入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城市郊区化发展,但外资进入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各地方政府应格外关注FDI 可能带来的城市低密度蔓延现象,并检视自身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资源约束条件下人口城市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人口城市化模式取决于一个地区实际人口与资源承载人口的关系.而区域资源承载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自然等多种资源的综合承载人口,且资源承载人口是动态的,是生产力的函数,自然资源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本文探讨了资源承载人口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四平市2003年的承载人口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现实人口与承载人口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口城市化的模式.旨在达到区域土地供给约束、人居需求扩大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三项式关系的平衡,使我国人口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Sub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10 and 1970 was concurrent with the diffusion of the automobile. A circular city model is developed in order to access quantita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automobiles and rising incomes to suburbanization. The model incorporates a number of driving forces of suburbanization and car adoption, including falling automobile prices, rising real incomes, changing costs of traveling by car and with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model, 60% of postwar (1940–1970) suburbaniz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se factors. Rising real incomes and falling automobile prices are shown to be the key drivers of sub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qualitative analysis into the equity conditions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an examination is presented into the complexity of one particular aspect of intra-generational equity, racial and class discrimination and its role in distorting urban form and in generating resource in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destructive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The article, therefor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discrimination itself in encourag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The Detroit region shows that racial and class conflicts can facilitate the shaping of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as one population sub-group, largely white and upper-income, attempts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another sub-group that is largely black, lower income, and considered a threat. The outcome is not only disinvestment and decline in the urban core, but also excessive suburbanization, as whites seek homogenous urban environments and use space to increas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black popul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tolerance across ethnic/racial and class subgroups facilitates inefficient low-density and scattered developments, and excessive degrad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县级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我国目前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建立耕地动态监测体系成为耕地基础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设置原则和方法,并以广西柳州市郊区为例,研究了县级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系统构成和建立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