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配置”的理论视角,系统梳理和评析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产权基础、流转路径和收益分配相关研究和主要观点,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研究结果:(1)从产权基础来看,中国土地产权的明晰性、完整性、稳定性均面临挑战,要加快推进确权登记、还权赋能并建立准入退出机制;(2)从流转路径来看,健全机制、划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识别和化解各类风险有利于土地要素流转顺畅、土地市场高效管控和防范冲击;(3)从收益分配来看,要遵循权利均等、时空均衡、权责统一的原则,改进土地收益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研究结论:应当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以夯实产权基础、优化流转路径、改进收益分配为主要抓手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发展权配置内容,探讨土地发展权流转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论:土地发展权配置包括总量、结构、区域和时序等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公平、合理配置,是其高效交易与流转的基础.结合中国的政府层级安排,土地发展权按照一定机制分别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一、二、三级土地发展权形式配置和流转.三个层次有机连接形成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体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究风险感知、风险态度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作用,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研究方法:将风险感知理论与风险态度理论相结合,探讨两者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作用,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浙江省嘉兴市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风险感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风险态度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的交互作用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具有较小风险规避程度的农户,即使感知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具有较大风险时,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也将增加。研究结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实践中,关注风险感知因素和风险态度因素将有助于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4.
采用制度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从产权制度与土地整合的关系研究出发,分析了土地整合中的产权调整方式与产权调整过程中的利益均衡,提出土地整合中存在的产权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加快土地整合权属调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评估,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契机加快推进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土地整合中的权属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整合中的产权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各地快速发展。泉州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过程中,在流转期限和流转用途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通过充分利用政策促动,项目拉动,以点带动等措施推动土地流转发展,泉州实现了经济、社会、产业等效益上的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的土地流转思想顾虑、收益无浮动,渠道无畅通,行为不规范和种植“非粮化”等问题,应通过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强化土地流转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的政府支持配套政策,以推动泉州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为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区间价格模型,Hurwicz准则,层次分析法,收益现值法。研究结果 :克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的价格区间为6380元/hm~2到9155元/hm~2;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土地流转价格系数为0.498;在价格区间内引入Hurwicz准则,测算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中介代理人、以维护流转双方利益为准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不仅体现利润分享原则,也丰富了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符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7.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采取诸多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明或暗的流转仍然大量发生.从流转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入手,论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必然性,为国家逐步放开限制和规范流转提供理论参考.通过重点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利益博弈模型,求解表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转出者、转入者和地方政府三方重复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无论何种条件下,流转都将有助干增加流转各方的预期收益.面对流转的大势,变堵为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避免土地收益流失和市场混乱等问题,是未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水权与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水权与土地使用权的纠纷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8—19世纪盛行的是土地使用权吸收水权模式,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是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模式。研究结论:在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模式下,主要采取相邻关系和地役权的方式来化解水权与土地使用权纠纷。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基于物权路径引入发展权之不可行性,以期为发展权本土化研究路径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立法技术层面,根植于产权范式的发展权,不具备物权客体之要件,并与物权法定和所有权单一性原则相冲突。在法律逻辑层面,TDR实施的个案性与物权的对世性相矛盾,所引证的双重所有权理论和英国发展权国有化的规定失之于偏颇,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行使规划权而非发展权的结果,试图藉由地方性法规创设发展权的思路也不符合《立法法》之规定。研究结论:基于物权路径引入发展权是不可行的,未来应抛弃"机械式"移植观,沿着准物权和提高管制效率的方向,探索引入发展权的可能路径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澄清股权转让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之间的关系,为行政执法和司法中处理因股权转让引发的土地使用权纠纷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采用规范分析、价值分析与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以股权转让方式转移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对股权与实体资产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歧。应当将土地使用权主体变更与否作为判断是否构成以股权转让之名行土地使用权转让之实的一般标准,但是,在公司法人形骸化、公司股权与土地使用权实质同一的情形例外。《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的规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范,应当有限度地适用于股权转让行为。研究结论:以股权转让方式转移土地使用权行为的效力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平衡股权转让自由与土地市场流转秩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的市场与政府协同的必要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需要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来解决流转双方交易动机错位问题、优化流转环境和促进流转的稳定。研究结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经营权、债权的物权化提供法定依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与优化城镇化环境并举;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减轻流转中的财政负担;把流转信息平台构建作为政府扶持的重要切入点;培育多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整治综合运行机制;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挥村组织在市场与政府协同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地发展权是国家土地权利的一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淹没在土地所有权中,这一权利,在农业社会时不太明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压力的增加,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这一权利的社会实现和价值体现才逐步增强,逐步为各利益主体和社会所认识和争夺。本文介绍了农地发展权的起源、概念与内涵,对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可能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探讨了其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几种可能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基于强化农地流转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完善农地流转权能设计,优化农地流转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应明确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集体土地所有权享有农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权能,农户土地承包权拥有农地流转的决策与收益权能,土地经营权体现为劳动生产和经营收益权能;促进农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村集体委托-代理流转方式的转化。现阶段应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权能,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厘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研究方法:以产权让渡及市场化为视角,采用矩阵分类法划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剖析不同流转模式特征与演进路径。研究结果:基于本研究视角可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划分为6种模式,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特征、运行条件、优缺点及收益分配格局,且其存在关联并遵循一定的演进规律。研究结论:规范市场下农地发展权及使用权流转模式将是当前改革的方向,需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农地发展权相关规定;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地选择流转模式及类型,探索具体实施办法,循序渐进推进流转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西方社会将土地产权分为权能和客体两方面,并进行科学精准地界定、重组,以实现土地产权在政府管理层面与个人使用层面的均衡分配。人工不透水层作为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类型的覆被类型,随着西方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而处于规划和管制当中,具体反映在土地产权主体占有地块内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而土地用途分类和土地覆被分类作为土地产权的实体化反映,则构成以经济价值为维度的土地发展权的尺度性特征,实现了政府宏观管理与个体微观利用的兼容性。对我国土地产权管理的建议:土地管理应由强调土地所有制向构建土地利用管制制度转变;科学界定土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向民生化、微观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属关系界定不清、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与对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问题。本文试图从产权界定的角度,探讨农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它对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于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机理,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农业生产绩效的政策安排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中介效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农地经营权的时间持续性对农业生产绩效显著正向作用,作用路径主要是农业生产投资、抵押信贷金额和农地转入规模等;农地经营权的权利保障性对农业生产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但提高了转入农户的贷款可得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规模效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必须充分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建立农地经营权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农地经营权权利保障,规范农地流转管理。  相似文献   

18.
吕成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2):36-43
研究目的:探求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宪法依据的规范内涵。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发现,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宪法依据,“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既没有专门为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提供宪法依据的立法意图,也没有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立法意图。该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同时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以此框架建构的法秩序均具备形式合宪性。研究结论:应在具备形式合宪性基础上建构具备实质合宪性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法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运用县志资料估算浙江省各县土地改革前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全景式地提供浙江省土地改革前的地权分配不平等情况。研究方法:历史文献、洛伦兹折线。研究结果:(1)浙江省的公田较多,公田的归类显著影响到基尼系数的大小,公田较多的县,将公田算作地主所有时的基尼系数,比不考虑公田时的基尼系数高了40%以上;(2)将公田归为地主所有时的土地所有权分配基尼系数在0.28~0.74之间,有5个县的基尼系数不超过0.40,土地分配相当平均。研究结论:土地改革前浙江省的地权不平等程度不高,但不同县的地权分配情况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