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资本有机构成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积累历史趋势的理论创新。但其关于资本不同部分变动规律的论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规范意义的价值判断,而欠缺必要的相关因素实证分析。撇开制度属性不谈,边际主义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有着相同的逻辑起点和分析轨迹,都着眼于长期经济过程中两种要素的变化趋势与利润最大化关系的研究。我们将二者结合,引入西方经济学等成本线等分析工具,对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作尝试性的分析,旨在寻求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了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命题。结论表明,中国已经处在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阶段,实际工资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上升也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3.
韩雄 《全国商情》2009,(7):93-95
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分析土地改革问题,从而对农村的土地流转从理论、制度、价格和机制作一方向性说明.当代中国,由于级差地租的长期存在,就必须建立起与级差地租相适应的土地流转的产权和价格体系,从而探索出土地流转的机制:第一,建立完善以土地价格评估为重点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第二,在承认土地承包权物性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收益股金化;第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第四,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发展农业信贷和社会化服务,是土地所有权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第五,政府或集体的介入,必须注意合理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根据马克思关于土地所有者与经营者斗争的观点,在我国应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制,确保级差地租Ⅱ归土地承包者所有。根据马克思关于级差地租Ⅱ的各种组合情况,即农业生产丰收或歉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5.
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法学研究成果与经济学理论成果相互抵牾的困境,从地租视角揭示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内在机理,在对传统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理论。新地租理论应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实现为研究对象,要将制度环境变化作为最重要的实现条件,其核心问题是形成一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用地地租分配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级差地租Ⅱ的理论是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重要内容。现在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是单纯从形式逻辑角度分析级差地租Ⅱ,混淆了农业中超额利润和级差地租这两个范畴,因为从形式逻辑角度分析级差地租Ⅱ似乎不存在。必须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级差地租Ⅱ,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的实质,而正确理解级差地租Ⅱ,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地租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合理使用土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以产业结构变动为前提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从地租形态的变化说明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从产权角度预测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未来趋势。本文认为应当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采取减负与创收并行的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思路,并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关系的分析,从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源及其经济内容两个方面,论证了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中,绝对地租是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其目的在于如何把绝对地租作为一种经济杠杆,来调节土地资源的流动,达到更有效地配置。  相似文献   

9.
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在理论上不能是自然资源有价值论,而只能恢复马克思地租理论在价格构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供给需求问题的研究是其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市场经济规律的重要内容。既有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供给需求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马克思供给需求宏观和微观分析等。宏观分析主要围绕马克思社会总供给需求分析,供给需求和经济危机关系分析等;微观分析包括供给需求与市场价格、市场价值关系的分析。现有文献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分析将供给和需求割裂开分析,缺乏系统性整体分析。对马克思应用供给和需求在地租理论、货币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没有充分地研究探讨,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当代价值分析的较少,没有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研究,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没有直接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当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就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就中国国情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诱因是农地要素的高度稀缺和非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增长缓慢.造成农地要素相对稀缺的原因除了人多地少的现实原因外,还包括由农地产权残缺导致农地流转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农地大量撂荒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2.
政府强制性实行征地最高限价的价格管制,造成征地价格与农地市场价格的巨大落差,致使大量农地租值被置入"公共域池"和造成相关利益主体对土地租值的竞相摄取,进而引起农地租值被瓜分和纯粹消散。通过分析可知,现实中农地租值不会消散为零,这是因为给定农地租值的存在及其消散趋势,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皆会努力在限制条件下使农地租值的消散最小化,而农地租值消散的程度取决于寻租者预期寻租的边际成本和农地的边际租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在土地被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被迫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就业机会。当前的法律法规对于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社会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及其缺陷进行分析,从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入手,改善农地承包关系,更妥善地解决当前中国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始于舒尔茨等人的研究,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直接论述,但其对劳动力产权的相关论述给我们在宏观层面研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以重要启示。西方其他学者对人力资本产权也多有论述,从亚当·斯密到科斯,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展开了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争论,谁将拥有企业最终控制权成为争论的焦点。总结这些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文献,可以为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释放制度能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再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间取得重大突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关键是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权主体缺位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探索农地流转新模式迫在眉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既要注重研究农地所有制,又要充分关注农地产权,按照效率原则对农地产权进行合理界定,通过完善农地产权交易市场、打破地区壁垒等途径,促进农地资产合理流动,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内部资本市场的角度对多元化企业组织租金的创造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组织租金是协同价值创造,内部资本市场对多元化企业组织租金的贡献也是协同效应的实现.内部资本市场的具体贡献可以从不同层级和不同期限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对“人本”的判断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广义劳动价值观、企业契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入到企业“资本丛林”划分体系,形成企业人本资本结构体系。通过对中国制造行业450家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作为截面样本数据进行数理证明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人本资本结构较大的存在价值,企业人本资本结构优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根据农户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logistic方法对农户实际的农地转入转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户的种植经营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农业人力资本、农业固定资产、农忙时农活工价比、地域差异等对农地转入转出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户的种粮补贴金额、满足口粮程度、土地政策理解程度对农地转入转出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从明晰农地产权、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户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