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也一样     
《中外企业文化》2008,(7):81-81
有个人来到一个镇上,问一位老者:“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慢慢地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这个人说:“他们糟糕透了,很难相处!”老人于是说:“这里也一样。”片刻,又有一个外地人走过来问这个老人:“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又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他说:“他们非常友好,如果不是工作原因,真不想离开他们呀!”老人慢腾腾地答:“这里也一样。”  相似文献   

2.
潘隹 《东南置业》2006,(8):38-39
我不知道,面对建设部的“165号件”,深圳市的房地产业界是喜是悲。但我相信,那些曾暗中嘲笑他们不谙国情急于表态的人,或许现在反而有点羡慕他们。因为,当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的时候,他们却可以简单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同样,原先对土地出让工作尚有疑虑的地方政府,也发现实际上是有所收获的。林则徐被称为“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现在的福州人正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注视他塑像边的那块7月6日刚出炉的“南台岛新地王”。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很多营销人谈到现状时,总会说“混吧”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他们心态的不平和。确实,一个心态不平和的营销人通常都会患有一年之痒。那就是,一年工作N年的重复。当然,也有很多营销人,他们面对困境鼓励自己“我痛,并快乐着”的平和话语却表达了不同营销人的人生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相似文献   

4.
唐凯林 《英才》2005,(6):40-48
他们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企业精英,有的是莘莘学子,还有的什么都不是……他们载负梦想,他们充满激情,他们怀揣野心,尤其他们大多一无所有……就是这样一群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都奔向一个地方。1988年无疑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关键年份,那一年海南省成立,由此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商业阶层的原生态。不过,这样一个描述对海南发生的一切是远远不够的。17年后,他们中有幸的成为中国商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不幸的则沦为经济浪潮的尘碴代表,当然更多的人在各自的行业里依然默默奋斗着。执著、冒险而不循规蹈矩,是这一群人的共同气质。就像那个时代的歌手崔健所唱的那首《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我是谁。”无论是蛹化成蝶,还是飞蛾扑火,我们不想讨论成败,只是想深入探究如今已步入中年的他们,曾历经过一条什么样的轨迹?财富背后的冥冥逻辑又是如何主宰着人的命运?基因或密码?博弈或诡计?财富的故事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业本身就是大款云集的行业,房地产商一个个富得流油。但是没办法,他们依然要傍大款,因为这个世界上明显还有比他们要“大款”得多的“大腕”。这个大款当然就是政府、银行及相关管理部门。民营企业“傍大款”的好处则显而易见。房地产市场是调控最多、政策风险最大的市场,而傍上地方国企或者央企之后,可以搭上“政策便车”。  相似文献   

6.
“板块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我们将服务重心放在特色产业板块上,也就抓住了以质量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牛鼻子’。”在江苏省南通市质量技监局局长熊淦集看来,这无疑是质量技监系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实招”。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南通市质量技监局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将服务和监管有机结合,在书写履行经济监管职能的业绩时,将更多的笔墨落在了“服务”两字上。担当好经济发展的“技术推进器”和百姓生活的“质量监控仪”,则是他们向社会、向公众做出的坚定承诺。  相似文献   

7.
孙雅男 《中国企业家》2008,315(9):94-94
他们是这样模糊的一群人,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界定依然备受争议,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处在“身份焦虑”当中,发出类似“我属于中产人群吗?”这样的疑问,我们撷取了60后、70后两个年龄段的的样本。  相似文献   

8.
粟娟 《现代企业》2007,(12):43-43
在我们中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潮流的簇拥者,永远站在流行的最前线,总是第一个更改原来的习惯尝试新的商品。这种人,时下有一个时髦的称呼就是“另类人”,对这类人的广告表现自然不能够按照常理出牌。他们也不喜欢常规的思维形式,说的话做的事情往往超乎其他人的想象,对他们做的广告当然也必须用“另类形式的”广告。姑且把这种广告称为“另类”广告,这种“另类”广告一出现,会让常人大大的跌破眼镜,连把创新挂在嘴边的广告业界人士恐怕也要瞪大眼睛刮目相看。这种“另类”广告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金蓝盟 《企业文化》2008,(12):53-55
今天的万科已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他们的企业依然充满浪漫和理想主义,他们的人才环境也依然倡导“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这或许如同他们的老板,也如同他们有特色的“光棍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颖 《英才》2009,(1):101
从周伟焜手中接过权杖的两年来,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不仅有条不紊地推进着IBM中国在全球定位的提升,同时也增强着IBM在中国的影响力。没有了PC部门后的IBM,依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品牌,这是他引以为傲的地方。“钱大群面临的挑战比我当年要大得多。”执掌了IBM大中华区12年的周伟焜曾如此评价。  相似文献   

11.
这两年,许多地方在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搞起了“万亩大蒜园”、“万亩花卉园”等等之类的“亮点工程”。但一些地方由于不切实际,盲目贪大,追求效应,最终亮点工程不但没“亮”起来,还成了农民心头上的一块“黑斑”。亮点工程不是给领导脸上贴金子的。某些领导头脑一时冲动发热,不去研究这工程能“亮”多久,便兴师动众盲目上马。水稻没成熟强迫农民割掉插大蒜,最终大蒜堆积如山销不出去的有之,大片土地推成池塘无人承包而“赔了夫人又折兵”之类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根本不去分析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只求“上规模…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检讨做企业做人糊涂,企业就做不明白。做人缺乏真诚,企业就弥漫伪善之气。做人做成投机分子,企业就成了投机战车。人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重复犯同一个错误。人可以错误一时,但不可贻误一生。如果你执掌企业帅印依然错招频出,葬送的将不仅仅是你自己。我曾认真拜读过国内外多部有关企业反思和企业批判的经典之作。他们大多爱从宏观着手、大处着墨。我更愿从小处着眼,以自我批判的决心,剖析自己,也剖析“百龙”,为反思和批判提供更多感性和共性的参考。“百龙”是一个由我亲手缔造的神话。它因神话而兴盛一时,也因神话差点破…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民俗可能会改变一个地方的经济和发展。杂技使吴桥人在这片瘠薄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千年之后,开始面临挑战,在生存与传承之间,只有不断的突破,创新,才能使他们曾赖以生存的技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朵朵 《国土经济》2005,(4):8-11
走在成都的街头.你时常可以看到单个或是三五成群的外国人,背着一个硕大无比的旅行包行走。他们己成为逸座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不断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鼍不在乎,依然一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在神情。丝毫不被旁人的目光左右。或许.这是他们的民族与生俱来的气质。  相似文献   

15.
“嗨!在哪儿Happy?”昆明人见面或打电话大都会用这样的开场白,这当然是指时尚人士或白领阶层的特有方式。他们追求对心灵的人关怀,关注自身生活状态的定位,更是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群体。正如诗人于坚认为的:要玩化当大官到北京去整,想赚大钱到上海、广州去整。昆明,是个物质与功利给休闲让位的地方,也是让不注重生活品位的人无所适从的城市。昆明到处充溢着休闲氛围,它将一种蕴含丰富的“慢”辐射到了离它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10,354(1):125-125
(续上)“是吗?你们老在那儿看他们也不知道?“ 好像知道吧,我也不知道,”我说,“反正他们从来没说过我们。” “你老看这个多不好呀,”严红严肃地说。 “我觉着他们那样儿特好,真的,我说不出来,反正不像我妈说的那样儿,说人流氓。”  相似文献   

17.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然而,招商引资思路不同,取得的成效也不尽然。通过招商引资,有的地方硕果累累,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缘何?其中与光“恋爱”不“结婚”,或一结婚又离异不无关系。有的地方注重引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引进硬件同时,把管理理念、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等引了进来,不仅获得短  相似文献   

18.
“在薪酬待遇差距打破,用人机制也更加贯通的今天,MBA和民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之间。为什么依然存在一个难以解释的鸿沟?20年。他们始终在对民企说“NO”。”  相似文献   

19.
伦敦奥运会后,依然如前,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金牌强国”而不是“体育强国”,他们觉得中国人依然存在着那种只许胜不许败、只许第一不许第二的金牌情结。各个媒体、赞助商给金牌和银牌、铜牌得主的巨大待遇差距,中国体育运动在民间的普及之弱,部和奥运会上中国取得的奖牌数和奥运精神有很大出入。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童年时曾见过路边卖艺、耍玩艺儿的人,他们个个都身怀令人无法通解的绝技,这些行走江湖的人有家吗?如果有,他们的家在哪儿?怯生生地问过去,他们多会回答同一个名字:“吴桥。”吴桥在哪里? 在古运河东岸,山东德州与河北沧州交界之处有一个叫做吴桥的地方,乡民皆善杂耍.历经千年演绎,而今早已声名远播。海内外自古就有”没有吴桥不成班”的说法,而“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的民谣至今仍在传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