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广东省农业在产值结构上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协同发展的产值结构,但是,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偏低;在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趋势正在得到遏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协同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种植业方面主要粮食产品稻谷的生产下降趋势正在得到遏制,主要经济作物产品糖蔗、花生生产有一定的增长潜力,蔬菜生产还有一定增长潜力,水果增长潜力不大。畜牧业方面主要产品猪肉、禽肉、牛奶、禽蛋的产量已经达到理想规模,增长空间不大。渔业方面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的产量还有一定增长潜力,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基本持平,养殖成为水产品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广西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效率水平,文章利用2003~2012年间广西14个地级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所占比例、广西种植业机械总动力、广西农村施肥量、广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及种植业从业人数等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在全面考察广西种植业全要素效率的基础上,着重对广西静态种植业结构效率与动态种植业结构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广西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结构效率处在较低水平且严重失衡,种植业效率逐年上升但全要素效率却逐年下降。建议在现有广西种植业各农作物种植比例的基础上,即2012年广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比例为1: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广西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桂北、桂中、桂南地域自给型水稻种植面积。同时结合广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条件,找准中国与东盟两个市场的需求,扩大红水河两岸及以南地或低丘陵旱作农业区糖料蔗的种植面积,减少右江河谷的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右江河谷的龙眼、荔枝、香蕉、小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与南菜北运蔬菜供给区的桂北、桂东及右江河谷的秋冬菜种植面积,适度增加各市名特药用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特色农作物优势,以提高广西种植业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1980 ~2010年西藏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西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油料、蔬菜、果树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及与西藏人口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93年为西藏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分界点,1993年以前,变化幅度较小,而1993年后有很大的变化幅度,种植结构也从“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向“提高经济作物比重”转变.在1980 ~2010年间,西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显著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1980~1994和2001~ 2010年间呈降低趋势,1995~2000年间显著增加.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和果园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西藏人口保持高于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人口总数呈极显著线性增加(R=0.9974),与总农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人均总农作物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低于全国水平,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不断下降,将会对西藏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过去45年曲周县种植结构变化特点,研究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收集了1971—2015年曲周县统计年鉴记录的作物播种面积,结合曲周县开展的关于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农户调研,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客观因素;同时运用数量统计法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观因素。[结果]近45年来,曲周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增长率达1189%;而高粱、谷物、大豆、薯类、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持续减少。年龄和教育水平对种植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利益、机械化和省力技术、年龄。[结论]近45年来,曲周县作物种植种类减少,小麦和玉米占主导地位,棉花次之,瓜果蔬菜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导致种植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瓦房店市农业生产的现状瓦房店市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水果业及畜牧业为主,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渔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当前种植业和果业发展水平较高。1、种植业。全市种植业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季大棚生产发展很快,套复种及经济作物等集中在庭园生产中。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2.7%,油豆作物面积占总面积的17.3%。种植业的产值在各业中最高,占37.86%。种植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人均粮豆油产量为862斤。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 ,由数量自给有余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辽宁农业的核心部分是种植业 ,种植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安定的重要行业 ,也是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辽宁省现有耕地面积 341万公顷 ,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梁、谷子、薯类、花生、棉花、烟草、蔬菜等 ,还有果树面积约 75万公顷。为适应市场经济 ,提高种植业效益 ,种植业内部作物构成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总的方向是要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  相似文献   

8.
白金友 《农业经济》1999,(11):10-1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期将至,据权威人士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广大的农产品消费者利多弊少,但在短期内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尤其是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的中低收入农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从正面看:一是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和农业生产结构将产生变化。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如玉米、小麦、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中的比例将逐渐减少。园艺作物中的蔬菜、部分水果、花卉等的比例将有所扩大。畜牧业将是贸易自由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受益行业。二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2000-2014年广东农业区域结构变迁,揭示了广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色以及分工合作关系和对全省主要农产品供给的贡献。农业产值结构方面,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协同发展,粤北山区则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方面,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地区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协同发展。本文还从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分析了广东不同区域对全省主要农产品供给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 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 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 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采用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总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为解决传统回归方法中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法探究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实际影响。[结果]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每提升1%,农户种植总面积增加0.42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0.43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就增加0.11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增加1.104%。[结论]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面积有稳健的正向效应,特别是对农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正向效应更大。与样本修正后工具变量估计相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会严重低估机械化水平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数据和河南省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详细说明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2006~2013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年增长速率6.93%,在此影响下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19.98%;农作物总产量年增长率达26.69%;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达4.76%和4.11%;棉花种植面积年减少速率达80.18%;农业播种面积年增长速率3.42‰;此外,农用机械使用率和农村人力思想素质均提升。[结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民收入和农业种植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单一化、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及农村人力资本趋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16.
面向农业区划的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将作物种植结构提取结果由行政单元发展为基于相对均质的地理网格单元,解决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提取的空间局限性问题,文章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地块尺度的作物分类之间提出了作物种植结构单元概念,并构建了一种快速、低成本、准确的区域尺度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014年250m分辨率的植被指数产品构建时间序列曲线提取物候信息,在耕地物候分区基础上对各物候区进行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提取作物种植结构单元,利用光谱特征和NDVI指数构建特征空间,最终采用最邻近分类方法提取作物种植结构。[结果](1)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取物候特征进行多尺度分割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区域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单元;(2)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总体精度为95.70%;(3)黑龙江省2014年作物种植类型共有12种。其中,三江平原主要是水稻单一种植区、水稻混作区;松嫩平原以玉米单一种植区以及玉米-大豆混作区种植为主;西北部种植结构较复杂;东南部因地势等影响多种植玉米、大豆。[结论]利用物候数据进行种植结构提取可以有效划分农业区划,研究成果不仅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不同区域产量预测的基础,为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引入和推广新产品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演变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作为国家粮食产销平衡区,云南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本地区粮食基本自给。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多元开发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总体呈现"小稳定、大变动"的调整演变格局。文章通过对云南各地区地貌、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呈现向坝区集中、由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向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转变、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存在显著的粮食商品化差异等特征,粮食主产地区对云南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强。该文通过对成本收益、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与粮争地,"重农抓粮"考核机制不完善分别是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变化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和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烟草种植替代是从源头控制烟草消费的最有效措施,但在我国还未全面实施。文章分析研究不同情境下烟草种植替代可能产生的综合效应,以期推动我国烟草种植替代的实施。方法 基于2018年湖北省利川市11种作物的成本收益、化肥使用量等数据,利用情景分析法,结合环境风险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烟草种植替代可能产生的综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1)种植烟草高昂的人工成本使得其净利润为负,且在11种作物中最低,其现金收益仅高于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现金收益分别比烟草高7倍和6倍,烟草较高的价格可能是吸引农户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2)情景1种植烟草的氮肥使用环境风险较低,磷肥与钾肥使用的环境风险等级较高;情景2种植粮食作物可以减少化肥使用的环境风险,种植蔬菜等作物会增加化肥使用的环境风险;(3)在该文的3种情景中,粮食作物的固碳能力较强,经济作物的固碳能力较弱;种植烟草的固碳能力最弱,其综合效应仅优于油菜籽与烟草的组合,远低于种植蔬菜或烟草与蔬菜作物组合种植的综合效应。结论 利川市可以选择番茄、黄瓜等蔬菜作物或是这些作物与烟草共同种植的方案来代替烟草种植,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好的综合效应。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推动我国烟草种植替代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德宏州种植业发展有优越的光、热、水资源条件.最近30年来,德宏州种植业发展迅速,但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业内部,水稻种植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玉米、甘蔗及其他经济作物则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的主要地位尚未发生改变.分析结果表明,德宏州种植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德宏州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预测2017—2035年诸城市农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农业结构进行多情景优化仿真,提出优化调整建议。[方法]文章以山东省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结构划分为种植、种养结合和加工休闲3个子系统,选取56个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41个方程,建立农业结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优化分析。[结果]S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05万hm2,总产量8037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52万hm2,总产量15203万t; 生猪出栏量达到29615万头,家禽出栏量1105 231亿只,畜禽粪污利用率8792%; 农业总产值达到25132亿元,休闲农业产值6134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1 25263亿元。假设种植业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增加2个百分点, 2035年粮食作物产量较优化前增加576万t; 经济作物产量较优化前增加2814万t; 假设有机肥施用补贴增加3个百分点, 2035年畜禽粪污利用率较优化前提高762个百分点; 假设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增加1个百分点, 2035年食品加工产值较优化前增加73521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值由优化前的325:1达到41:1。[结论]为进一步推进诸城市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有机肥扶持政策,培育种养结合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休闲农场,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