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三角城市群2014—2020年7年间的科技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基于FANP赋权求解长三角城市群各省市主要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指标的相对发展水平,进行区域间比较以了解各区域资源配置的优劣势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完善优化措施。研究发现:(1)在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政策指导下,长三角各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持续优化,大多数地区配置水平呈现出快速提升的发展态势;(2)研发人员和投入仍是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3)市场化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途径;(4)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是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核心激励要素。研究改进了评价模型,结论为长三角城市群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及其各地市环境效率。研究表明:1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降低了环境效率水平。2长三角地区整体环境效率水平不高,起初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出现拐点。3长三角地区环境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上海环境效率水平优于江苏浙江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工业机器人密度,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的异质性和滞后性。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影响具有显著滞后性,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其重要影响机制。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对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高于对指数较低城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条件、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等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空间结构视角下,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以长三角城市群108个县级小城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小城市经济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果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都成立.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县级小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促进效应更强.在作用机制方面,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市场潜能的途径来提高小城市经济效率.因此,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小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区域一体化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互动发展,区域内不同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合作网络逐步成为解决跨界性公共问题与化解区域治理困境的重要方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1-2012年间16个中心城市合作网络数据样本,对区域公共治理合作网络的基本演化形式、结构属性及内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治理合作关联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合作网络密度逐年增大,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度较为均衡,但具有中介功能的枢纽型城市还很不发达,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合作网络中协作处理区域性公共事务,多层次参与、多中心协同、多种机制并存的区域公共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兰梓睿 《企业经济》2022,41(4):76-84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0-85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  相似文献   

9.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研究我国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网络,选取了网络密度、网络凝聚力及结构洞指标来测度网络的运行效率。研究发现:(1)国土部门作为评价主体的网络中,绩效信息的调度权很集中,信息流通不是很通畅,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氛围不够友好;(2)税务部门与经信部门作为评价主体的网络中,绩效信息的调度权相对分散,具有的结构洞优势相对多一些,网络成员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性相对高些;(3)三类评价网络的密度及凝聚力指标都没有达到0.5,普遍较低,信息在成员间流通的效率和速度受到限制。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提升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网络的运行效率,必须构建绩效评价平台,并完善该平台的运行规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流的浙中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其政策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分析浙中城市群的时间演化和空间特征着手,依据城市流强度和倾向度两个指标,分析了浙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城市流结构及其内在功能联系,并对浙中城市群八个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提出了建议.最后,针对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政策响应,即加强浙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促进"聚合主轴线"的形成和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外向度.  相似文献   

12.
13.
以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RITIC法和熵值法综合权重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最后借助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内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等级在空间上呈现“Z”型分布,大部分城市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耦合协调等级的转移在地理上并不孤立,不同邻域背景对等级转移的影响不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演变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应急通信能力等六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策略,以期为制定城市安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及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超过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聚在数十个城市群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息息相关。本文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并通过三重分解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如下:(1)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不同城市群之间分化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定上升,而西北边远地区的配置效率几乎没有增长。(2)城市群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健性检验以及使用方言距离和姓氏集中度作为工具变量的结果也支持此结论。(3)从空间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城市间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城市内配置效率的2.5倍;从要素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对资本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大于劳动力配置效率改进;从结构分解来看,纠正不当配置在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城市群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矛盾,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挖制造业...  相似文献   

16.
发挥城市群的门户产业功能是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作为城市门户型产业的典范,会展业发展水平可较好地衡量城市门户产业功能。在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与城市支撑能力评估体系,计算城市支撑能力与协同耦合度,分别采用会展举办与存续企业两种数据来估算会展业发展水平以衡量城市门户产业功能,通过对201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与稳健性。研究表明:城市门户产业功能除受城市总支撑能力与分维度支撑能力的正向作用外,还受城市各维度之间的总协同耦合度与分维度之内的协同耦合度的正向作用,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短板进行有针对性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门户产业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1990~2006年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效率进行估算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城市化率、地区GDP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对外经济依存度都会增加生产效率,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生产效率有负面影响;③1992年长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1998年之后有显著上升;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决定的,规模效应的贡献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18.
韩冬 《城市发展研究》2023,(9):15-18+43
京津冀城市群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结合落实“双碳”目标的要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维度,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4—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效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的SDM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发展效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发展效率呈现整体提升态势,具有显著的分期特点,在考察产业集聚对发展效率的影响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2)产业集聚对发展效率影响显著,具有非线性影响,呈现U型曲线。(3)空间效应以直接效应为主,经济联系产生的空间影响超越地理限制,协同发展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测算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0~2010年的环境经济绩效。研究方法: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两个指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非常显著,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值。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更倾向于“高投资率”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后,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更趋于分化,非平衡性加深。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珠三角城市群,表明其他因素的贡献抵消了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水平落后的负效应。研究创新:同时运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和分析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环境经济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价值:传统经济绩效评价方式忽略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变量的刚性约束和时代对绿色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因而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20.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08年期间28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了DEA方法中CCR模型与SBM模型下的城市经济效率,并进行了各城市的区域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城市化率、市辖区面积和经济结构对城市经济效率起抑制作用,外商投资则起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