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品牌》2017,(1)
"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令人惊喜的中国品牌已经出现,2015年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八个是中国的,华为等跻身前列,而其他中国品牌正在快速瓜分着苹果和三星的市场份额。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发展,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意愿成为新服务、新产品取胜的关键因素,准确的把握用户需求,是实现精准营销至关重要的因素。本研究采用联合分析法,通过对手机消费者偏好的现实模拟,分析产品的特性效用值和特性水平重要性,建立消费者对手机产品的接受偏好模型,明确了消费者对手机产品特性接受偏好的重要性排序以及他们对每一特性水平的喜好态度,并根据手机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统计变量进行对比研究,对生产商的产品设计和营销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跨国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品牌已经成为跨国巨头们的一大利器,苹果手机、奔驰汽车、劳力士手表……这些品牌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中国企业近几年也开始了品牌建设和品牌扩张的步伐,但是目前能够顺利进军国际市场的却寥寥无几,如何建设品牌成为了很多企业普遍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出现为营销提供的多一个渠道——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的营销渠道,网络营销渠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营销成本。在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像苹果、三星、小米等热门品牌占据了大部分通讯市场。虽然HTC作为成熟的手机品牌,但是近几年的销量也不如往年。本文通过对HTC品牌手机的网络营销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HTC品牌手机的网络营销策略及实施状况,针对网络营销的实施状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网络营销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苹果全系列产品的热销,"果粉"连夜排队购买心仪的手机,甚至还有夸张的新闻言称北京某苹果店发生黄牛与店员冲突,不得不暂时关门停业,这样的疯狂让我们想起了"饥饿营销",其疯狂的程度和行销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苹果品牌成功运作饥饿营销策略及饥饿营销需注意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更好发展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新品牌的推出还是老品牌的复苏再造,都离不开实效的营销传播。而艾菲奖的案例无疑是在为实效营销树典范,获得该奖项的案例无不影响力突出,成为实效营销传播的经典。像获奖的“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金正,苹果熟了”、“蒙牛牛奶——强壮中国人”几乎是妇孺皆知,而非仅限于自吹法螺的格局。作为营销人,如何让你的营销传播走上实效之路呢?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苹果手机消费分析——创新与品牌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苹果手机以较高的定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其在手机购买行为上的理性与非理性,比较这种行为与"经济人假设"的矛盾,并用分析比较的结论为国内企业的品牌塑造和营销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现代科技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手机也就成为了大众的生活必需品。众所周知,苹果是手机市场的龙头老大,占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新兴的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也是不容小觑的,但还是无法撼动苹果在手机界的地位。那么,如果华为和小米联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能战胜苹果吗?作者通过分析小米和华为的优势和劣势,总结出新的经营战略。作者还分析了苹果手机的营销策略,最终得出小米和华为联合能打败苹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宋林 《现代商业》2012,(29):80-82
苹果手机的成功不仅在于简单靓丽的外表、功能强大的配置,还在于其行之有效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策略。本文通过对苹果手机营销渠道和营销策略的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手机企业应在关注消费者、追求简约、个性与差异,化,建立有效销售渠道,重视营销等方面借鉴苹果公司有价值的经验,以便提升国产品牌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好的品牌可以吸引消费者并将普通客户转变为忠实客户。在当下,国产手机厂商在品牌建设方面还与苹果、三星等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开始,智能机越来越引导着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着重从智能机品牌建设上为国产手机厂商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产品已经遍及全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导致手机市场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小米手机诞生最晚,却在短时间成为国产手机四大巨头之一,这与小米手机品牌营销策略密切相关。本篇选择小米手机为例,介绍小米发展概况,分析小米手机发展环境,通过4P理论分析小米品牌营销策略内容,指出现在小米手机品牌营销不足之处,并提出改善小米品牌营销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小米手机在今后品牌营销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中国移动通讯行业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瞩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其潜力更是无可限量,三星手机作为国外手机品牌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在中国手机市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在我国手机市场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三星手机的营销渠道策略模式,文章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对三星手机以及其营销渠道进行介绍、分析,并给三星手机的营销渠道发展策略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如今,消费者们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手机参与娱乐和信息服务,品牌也开始借势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影响受众。以网络为平台的手机不再只扮演传播媒介角色,它已经化身为不可替代的生活好理工县,以及人们如影随形的娱乐伴侣。据估计,2010年美国的手机广告市场将达到7.43亿美元,2011年将有望达到11亿美元。随着谷歌和苹果致力重新定位手机配置和手机广告市场.手机营销将更加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金错刀 《中国市场》2007,(46):58-59
<正>全世界的苹果爱好者都在为乔布斯的iPhone手机而疯狂,"苹民"和"麦客"的奔走相告,是苹果体验营销所向披靡的又一战果。6月29日,iPhone北美公开发售的首日,凌晨3时30分,在一家商店门口排了15个小时的队,费城市市长斯特里特终于买到了iPone手机。斯特里特是苹果的众多粉丝之一。在29日这一天,众多苹果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毋庸置疑是网络的年代,在漫天的促销信息轰炸客户的手机电脑的时候,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快速抓住客户的眼球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以大众点评为例,阐述品牌口碑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口碑的重要因素,为商家在这场网络大战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全球最具价值品牌TOP100:苹果位列第一11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福布斯今天公布了100个最有价值品牌,苹果、微软和谷歌分列前三名。品牌是一个公司的无形资产。面向消费者的公司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在品牌溢价和产品营销方面,没有公司能比得过苹果。有很多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功能上其实跟i Phone和i Pad奇虎相当,  相似文献   

16.
苹果公司iphone6手机的销售采用"新品发布会-上市日期公布-新闻报道"轰炸"-消费者通宵排队-正式开卖"这样的"饥饿营销"策略,导致出现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等经济现象。在产品品牌效应和消费者效用的驱动下,苹果手机始终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公司将所获巨大利润再次投入到生产要素环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产品创新,使苹果手机的产品链和供应链往复循环。本文就经济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经济活动主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苹果手机在我国的销量日渐攀升,一方面得益于它强大的功能和靓丽的外表,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它有效的营销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苹果手机在我国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指出我国手机营销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应当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构建高效的销售网络,重视营销体验,并应当积极借鉴苹果公司的销售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手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于楠楠 《中国市场》2014,(29):30-31
近些年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手机市场更是风起云涌,著名手机品牌如三星、苹果、华为、HTC、小米、诺基亚等,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此起彼伏。现以苹果与三星为例,这二者各自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分析其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而得出对于该市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营销者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崛起,让粉丝经济从虚拟走向现实,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品牌往往就能轻易的扩大销量,提升品牌的认知度,促进品牌的产品创新。大批粉丝愿意为偶像打开钱包。本来这只是发生在娱乐圈的现象,但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速波及发酵开来。苹果手机的出现,让粉丝经济从娱乐产业转移到传统制造领域,只要苹果公司推出新款iP hone手机,"果粉"总会一马当先地抢购。嗅觉灵敏的中国商家窥探到这一点,开始培养自己品牌的"死忠粉",魅族、小米乃至锤子手机的兴起,无不与粉丝有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掘粉丝潜能的品牌才可直面市场的激烈挑战,  相似文献   

20.
诺基亚公司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曾经是移动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手机市场获得成功。但是2011年业绩出现明显下滑,被苹果和三星双双超越,仅仅过了三年,诺基亚与微软公司完成手机业务交易,宣布退出手机市场,三年时间让一个个方面领先的企业走向衰亡。本文将会从诺基亚手机营销组合方面,以中国的手机市场为基础,从诺基亚营销策略上分析诺基亚公司在中国手机市场迅速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