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套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金折价交易普遍存在于中外资本市场,是金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对基金折价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投资于折价率高的基金组合能够获得高于折价率低的基金组合的超额收益。这将有助于理性的投资找到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2.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式基金当前的市场价格存在着折价。理论界与广大投资者对这一现象都感到困惑不解。事实上,在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封闭式基金折价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资本市场,封闭式基金都存在持续的高折价现象,这难以用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加以解释,而被称为“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西方学者在数十年对封闭式基金折价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是理性预期的观点,一派是噪声交易的观点,这两派观点研究假设截然不同,但都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金融市场不完全的理论分解与测度研究——基于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金融市场不完全的结构分解,文章构建了一个涵盖市场交易费用、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和行为金融学因素的封闭式基金折价机理模型,分阶段计量分析发现:(1)普通交易成本因素影响基金折价约6.1%;(2)2007年前股指期货缺位因素导致基金折价约25.6%,之后随着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该影响显著下降;(3)市场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测度表明,该因素影响基金平均折价三个阶段分别为8.26%、5.87%和7.91%;(4)时期固定效应表明,有5个季度因投资者情绪相对乐观而降低了基金的平均折价率。 相似文献
5.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问题是一个颇为奇特的金融现象,尽管世界各国的金融学家和其他方面的经济学专家们一直试图从各种角度为这一奇异现象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至今都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够做到真正令人信服,这使它成为尽人皆知的“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通过详尽地回顾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和最近的研究进展情况,企图能最终找到它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难解之迷。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深上市的20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样本,利用数据建立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封闭式基金仓位能很好的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并且能运用前景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基金普遍折价较为严重,并出现"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所述的种种特征。通过描述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特征,用换手率、大盘指数以及剩余到期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基金折价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换手率对基金折价影响显著,说明流动性因素是解释基金折价的重要原因;大盘指数对基金折价无解释能力;剩余到期时间也是影响基金折价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封闭式基金是指事先确定发行总额,在封闭期内单位总数不变,不能要求赎回,在基金上市后投资者通过证券二级市场竞价买卖基金单位的一种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是指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并不等于其单位净资产现值(Net Asset Value,简称为NAV,中文简称为净值),大多数时候其交易价格都低于其单位净值的现象。无论是在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国封闭式基金的特点,把自变量作为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解释变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分析。最后对其本身缺陷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中国封闭式基金的特点,把自变量作为封闭式基金折价卒的解释变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分析.最后对其本身缺陷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仍在交易的25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对象,利用每支基金从上市第2年到2010年12月的交易价格和净值的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证实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存在均值回归现象。同时,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5支样本基金中有22支基金的交易价格与净值的误差修正项显著,说明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和净值的变动均会影响基金折价,其中交易价格变动对折价的影响更大。最后,提出我国基金投资者可通过投资折价较大的封闭式基金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2.
13.
解决封闭式基金大幅折价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闭式基金饱受折价困扰 中国规范的封闭式基金市场起始于1998年4月,封闭式基金发展初期,由于投资者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封闭式基金市场出现过类似股票的炒作情形。这一情形在1998年和1999年新发行上市的基金上体现的比较明显,在后来改制扩募的新基金上达到了极点。这种市场心态造成了那段时期一些基金存在较大幅度的溢价。但是进入2000年后,除5亿规模的小盘基金外,其他规模的封闭式 相似文献
14.
噪声理论能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吗--与薛刚、顾锋、黄培清三位先生商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折价交易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西方受到深入的研究,因为其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为什么会存在折价,更重要是在于为捍卫或批判有效市场假说是提供了检验的场所;同时也为验证到底有无“噪声交易者”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基金为样本对我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折价交易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广为接受的“投资者情绪假说”不能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问题。同时提出并验证这一现象可能与投资者在不同时期对基金的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信息含量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指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信息含量是指基金折价所包含的未来基金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NAV收益率)的信息,这一问题通常在“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研究中被涉及到。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是指基金通常以低于其单位资产净值(NAV)的价格出售的现象,这一现象由于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而倍受各界关注,国外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理论来解释这一谜团,但迄今还没有一种可以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笔者利用三期模型框架,考虑噪音交易和有限套利两个约束条件,构建噪音交易者、基金投资者和长短期套利基金的投资行为模型,分析长、短期套利基金的投资业绩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无论第2期后市场悲观情绪更加恶化或得到改善,短期套利基金的投资行为对基金投资者都是有害的;长期套利基金由于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对基金投资者是有益的;基金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经理在第1期的投资行为及其仓位,识别是短期套利基金还是长期套利基金。 相似文献
17.
开放式基金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使重大关联交易成为可能,开放式基金存在向利益相关团体输送利益的现象.利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动态博弈理论,可以得到开放式基金如何利用伪装来进行关联交易,向利益相关团体输送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减少类似关联交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研究期货交易中最优风险保证金的比率设定问题,通过考虑变动保证金的设定来弥补目前固定保证金不足的问题。在期货套利交易保证金问题上,文章给出了商品期货套利交易保证金的测定理论。在测定的过程中,引入了收益率的非对称Laplace分布和GARCH-T函数分布,在Gumbel Copula函数的基础上,应用蒙特卡洛模拟算法对两种商品的套利交易的保证金问题给出了测定,并以豆油和豆粕期货为例,选取时间序列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套利交易的保证金水平在理论上小于非套利交易下两单独品种保证金的收取之和。此外再结合极值理论,在改进VAR的基础上,得出在极端情况下的套利交易的最优保证金比率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认为供求不均衡是“黄牛”倒票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本文针对火车票市场套利行为屡禁不止的热点问题构造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交易费用与套利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对需求方购票的交易费用进行比较,逐层深入地分析了增加产品供给、增加购买渠道和差别定价等途径的效果,发现此类举措并不能有效遏制“黄牛”行为,反而还损害了低收入消费者的福利。研究表明,即使在供需均衡的情况下,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完全,尤其是需求群体内部的信息不完全程度存在差异,会造成需求群体交易费用的差异,进而导致需求群体内部的资源配置被扭曲,而这才是“黄牛”群体长期顽固存在的根本原因。本文选取2002—2016年火车票贩票情况的真实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印证了博弈模型的结论。而降低这种扭曲程度的同时降低需求方交易费用之间的差距,才是解决此类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无效率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Brockman and Chung(1999)使用的买卖价差分解技术,将价差分解成逆向选择成本、指令处理成本和指令持续性成本三部分,并运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5只封闭式基金2005年9月9日至2006年9月28日期间的高频交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价差中逆向选择成本仅占27.36%,明显低于沪市股票市场(37.05%,见杨朝军等(2002)),沪市封闭式基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沪市股票市场轻。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沪市封闭式基金的买卖价差对收益率波动率较为敏感,而以报价深度度量的市场深度则对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