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霞 《经济师》1996,(6):26-27
主银行制对中国银企关系的启示李红霞当前,银企债务问题做为我国银行和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与我国专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相类似,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也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纽带关系,这种紧密的银企关系并没有成...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银企矛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银行逐渐取代财政,成为我国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银企关系亦按市场的改革发生了不少的新变化,但银企之间的关系却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的惯性运动中。所以随着企业转制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与市...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松散割裂型银企关系现状使得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在转轨经济时期,民营企业与银行构建新型紧密型银企关系是最适合的选择.民营大企业可以和银行建立关系型合作关系.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施主办银行制度.民营企业与银行紧密型银企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银行和企业各自的改革和努力,也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经贸实践》2005,(6):22-23
一、加强银企沟通,疏通资金供应渠道 运用银企洽谈会、重点项目推荐会等各种有效形式,帮助银行了解重大工业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信息,推动银企交流与合作。全市准备组织召开两次以上银企洽谈会,向金融机构推荐投资项目,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要更好地发挥担保机构作用,通过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库,有序开展信用等级评价等工作,尽快形成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与银行网点数量的扩张,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也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选取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与银行网点距离数据,分析银企距离缩短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银企距离的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例;需求侧来看,长期信贷占比的增加降低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供给侧来看,银企距离的缩短增强了关联银行产品承销动机下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例。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避免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同时避免信贷资金回流金融体系造成的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6.
企业与银行双向选择不宜提倡杨瑞宏,董国强由于“银行选企业,企业选银行”的决策导向,扰乱了正常的银企关系,加剧了银行的不规范经营。银行选择企业,必然形成几家银行都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专业对口应扶持的企业却无人问津。企业选择银行必然导致“此行贷彼行存”。...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负债率越来越高,银行呆帐坏帐越积越多,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制约银行商业化改革、造成货币贬值、导致银行货币危机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尽快妥善解决银企债务危机,已是当前经济改革不容回避的的抉择。  相似文献   

8.
李斌 《当代经济》1999,(3):19-19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指导思想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的改革,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合作、恪守信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转变政府职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银企关系 各级政府在协调银企关系上,要沿着市场经济的走向来为银行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把重点放在加快企业改革,加强银行规范经营上,使银企双方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府不要简单的干预银行与企业的具体业务,要建立…  相似文献   

9.
张洲昆  宣平 《经济师》1999,(7):70-71
一、我国银企关系的现状当前,我国银企关系没有理顺,银企之间疙瘩很多,企业在与银行交往过程中,总抱着一些陈旧过时的观念和采取一些错误做法,加之银行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银企关系僵化,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从经营角度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均陷入困...  相似文献   

10.
郑爱燕 《经济师》2009,(5):256-256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银行有维护债权的权力,有支持企业发展的义务,企业有向银行借贷的权力,有按合同规定向银行还本付息的义务。为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努力实现银企双赢。  相似文献   

11.
朱秀福 《经济师》1996,(8):35-35
对建立和发展新型银企关系的几点思考朱秀福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银行与企业构筑何种关系,才能适应新体制,促进经济的发展,笔者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银企关系现状1、企业的资金供应依附于银行。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企业大多数自有资金微薄。由于...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下银企关系模式的选择:兼评主办银行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下银企关系模式的选择——兼评主办银行制度黄明当前,围绕着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银企关系问题,各地相继进入了实行主办银行制度的改革试点。但是,从反馈的信息来看,人们对主办银行制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并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此作深入的分...  相似文献   

13.
遵循市场法则确立新型的银企关系李小萍,李培棠当前,我国经济正向市场化迈进,银行与企业都在改革,志在共同进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银企关系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着力塑造市场化的银企关系,是摆在银行家与企业家面前共同的任务。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银企关系中,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既有银行方面的原因,又有民营企业方面的原因,二者关系的不协调实质上是违背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内开放理论”的精神。因此,要解决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关系问题,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对内开放理论,从改革入手,建立二者之间“双赢”的银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企业杠杆操纵行为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从信息互补视角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降低其杠杆操纵程度,且数字化转型对弱银企关联型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弱银企关联型企业公开信息透明度,缓解了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杠杆操纵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媒体关注度、研发投入和银企关联强度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杠杆操纵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调整了弱银企关联型企业杠杆结构,促进企业“脱虚向实”,且优化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银行对抵押品的依赖。上述结论不仅从信息互补视角厘清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的路径,更为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并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已经陷入互相羁绊、互为困扰的泥潭,极大地阻碍了银行体制和企业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使银企走出互为掣肘的被动局面,构造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新型银企关系,以促进经济和金融的新一轮腾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现状:银企关系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7.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需要政府、企业主管部门和银行、企业各方统一思想认识 ,相互配合 ,共同努力。目前应抓住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的契机 ,多管齐下 ,实施综合治理。一、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银企关系各方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政府、银行、企业都应当转变思想 ,转换职能 ,重新确定各方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明确银行企业都是权责利对称 ,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银企双方都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为各自的利益进行双向选择。企业不是政府的附庸 ,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  相似文献   

18.
一、关系型银行业务的涵义 对企业的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但由于借款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内部信息透明度低,因此在银企之间会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银行与企业借助于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来沟通信息,进行双向交流,从而在银企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借贷模式。在这种关系基础上,银行为企业提供其它各类金融服务如存款账户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银行和企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元素,更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趋于成熟,两者各自的独立改革和发展也开始进入脱股换骨的攻坚阶段,并逐步与国际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但是,由于受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因素和环境的制约、影响,银行和企业之间历史上形成的不正常的关系和矛盾,却随着银行商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以至在阻滞自身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严重妨碍国民经济的新机制运行和市场经济进程.因此,探讨并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企关系,已引起经济界、金融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切和重视.银行系统已把改善银企关系列为“九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也想从剖析银企关系的现状及问题入手,根据近几年最新的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成果,对如何改善银企关系,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各界同仁及朋友赐教指正.  相似文献   

20.
论银企关系的新发展杨小安,魏晓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银企之间交往必将日趋频繁并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既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