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数理统计中3-维列联表的独立性估计方法,将手工会计账户系统中多项辅助核算数据转化为电算化下对应账户多项辅助核算的初始数据,以避免现有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下降。  相似文献   

2.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各核算单位会计核算纷纷从手工向电算化过渡。在现有的财务软件下,一些既要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又要进行各种辅助核算的项目数据。无法转化为电算化下的明细科目核算和各种辅助核算。本文将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列联表估计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完全电算会计转为完全的电算会计,面临一个多维数据的转换问题,并且不能使得已有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可靠及可比性在转换过程中遭受损失。本文根据数理统计中3—维列联表的估计方法,将不完全电算核算下的多项辅助核算数据转化为完全电算下的多项辅助核算初始化数据。  相似文献   

4.
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是现代财务会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任何单位将面临会计软件的初始化问题。初始化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会计电算化初始化是指将本单位将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的过程,是手工核算过渡到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桥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编码方法、辅助核算、初始化的校验等问题进行讨论。一、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其次,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开发和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大部分都是以模仿手工系统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主要内容的核算软件。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核算软件无论是功能范围还是信息容量都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软件系统变得刻不容缓。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明显地加快了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随着计算机普及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普及到会计行业,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记账中解脱出来,并可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初始化是指将本单位将要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的过程。是手工核算过渡到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桥梁。本文从初始数据收集、编码设置、数据装入、环境设定等几个方面谈谈系统初始化。  相似文献   

8.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会计电算化模式开始普及和推广,在多个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核算和核销等业务开始被会计电算化取代,现代会计逐步实现了财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电算化处理,将会计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数据表格工作中解放出来,显著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提高了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系统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出现各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会计方法是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创立的并运用于会计工作的手段,它是会计学的组成部分,并随着会计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深入应用,会计核算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电算化会计依然沿用手工会计的核算方法和程序.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缺乏创新。本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络飞速发展、计算机广泛普及的今天,电算化核算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核算。本文对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来进一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会计电算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原来传统手工完成的会计工作,与手工作业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检索查询快捷、数据计算准确等特点,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繁琐的核算事务中摆脱出来,更好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实现会计电算化也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要想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质量,研究和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2.
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信息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思萍 《会计之友》2008,(22):30-32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法将会计收益转化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最终计算出应交所得税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这一方法在手工状态下进行处理却非常繁琐。这里笔者介绍一种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软件、数据库技术及计算机本身的高科技处理能力来完成这一核算过程的方法,即辅助项目核算法及模块设计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吕志明 《财会通讯》2006,(11):68-69
一、辅助核算问题的提出假定某企业有五个制造车间,制造费用项目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水电费等10个项目。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环境下,该企业对各车间的各个制造费用项目进行核算与管理,一般是在制造费用总分类账户下按照各制造车间分别设置二级账户,然后在各二级账户下按制造费用项目设置多栏账,以核算各制造费用项目。但由于在会计信息化方式下,记账凭证是账务子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正一、有关背景电算化时代,信息技术是工具,是会计人员手脑功能的延伸。会计人员的思维、方法、流程、手段也就成为会计软件摆脱不了的框框。因此,电算化就是手工核算的模拟,其过程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过去发布的会计电算化相关文件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制定,更多地反映了对电算化核算过程的规范,统一性、强制性要求多。  相似文献   

15.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法将会计收益转化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最终计算出应交所得税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这一方法在手工状态下进行处理却非常繁琐.这里介绍一种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软件、数据库技术及计算机本身的高科技处理能力来完成这一核算过程的方法,即辅助项目核算法及模块设计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会计电算化是融系统工程学、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一体,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微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并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数据的计算、分析、判断工作的过程,实现了会计的变革,它使会计逐渐由静态核算向动态核算发展,同时也为从微观财务会计向宏观财务会计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记帐凭证中辅助信息处理探讨浙江财经学院李良材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记帐凭证是进入帐务核算系统的唯一信息流,是人机交互的关键界面,主要用来输入各种会计数据。在核算过程中所生成的各种帐册和报表,不过是记帐凭证中数据外部形态的变化,因此记帐凭证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正扩展到管理系统的各个领域。由于会计电算化的逐步成熟,财会工作开始脱离手工记账、手工核算,由计算机对原始记录进行收集和处理,审计工作如何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广泛推广和运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设,使审计工作方式同会计电算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特点1 及时性与准确性。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核算相比 ,数据处理更及时、准确。2 集中化与自动化。电算化以后 ,手工会计各个岗位的核算工作都由计算机集中处理 ,在联网和多用户的环境中 ,同一组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 ,数据处理集中化的特点更加明显。3 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首先 ,工作人员是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 ,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及输出 ,包含手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 ,手工与计算机共同处理三个方面。4 会计数据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电算化后 ,手工条…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早在1979年就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后借鉴国外的提法,逐渐出现了“电算化会计”、“电脑会计”等概念,这种提法正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发展过程中正呈现出质的飞跃。电算化审计是伴随电算化会计系统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审计,并随着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算化会计对传统手工会计产生的多方面冲击,同样,电算化审计也造成了对传统手工审计的冲击和革新。由于电算化会计的飞速发展以及会计数据处理的过度集中和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过分依赖,在新型条件下对电算化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算化审计要面对新的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审计范围形成一套不同于传统审计的新的理论、方法、标准和程序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